论中国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家养动物的来源及特征

家养动物的研究一直是世界各地动物考古学研究的热点。饲养家畜从根本上影响了人与动物共生关系 ,提高了人类承受环境变化压力的能力,取得了包括农业在内的生产活动的进步,帮助人类更加容易获得除肉食以外的奶、兽皮、毛、蛋、骨头等副产品,使得大量日用品可能进行长距离的陆路运输。人类与家养动物长期相处,也增强了人类自身对友情的认识。同时,饲养家畜也增加了因动物而引发疾病的风险,降低了人类饮食的多样性和营养水平。如同农业被采用一样, 在鼓励私有财产发展的同时, 饲养家畜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 ,并使之具体化[1 ]。

有关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将野生动物驯化为家养动物的转变过程, 认为“驯化是一个过程 ,通过数代间发生的遗传变化和每一代发生的由于环境因素导致的发育事件这二者的联合作用,一个动物种群变得适应人类和被控制的环境。在被驯化个体的形成过程中,器官 生物体、环境因素的相互综合作用引发动物形体的变化”[2 ]。上述这个驯化的定义承认被饲养的动物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具体情况存在很大差异,而且这些具体情况以各种方式、不同的速度、 不同的程度影响动物的形体。由于家畜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其形体变化的程度差异也很大。从许多动物考古学的个案研究中可以观察到这些变化。

……

原文发表在《考古》2009年第5期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