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会村遗址的发掘收获及学术意义

【摘要】 禹会村遗址是淮河流域一处较大型的龙山文化遗址,也是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中关键时期的关键遗址,对其发掘,为考证与相邻地区同类文化的关系,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同时也弥补了龙山文化的地域性空白,更重要的是为求证大禹治水史绩、探索江淮地区文明起源的进程以及后来如何汇聚、如何加速王朝国家的形成过程,具有重大意义。

禹会村遗址的发现1980年,文物普查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作为淮河流域的蚌埠市也不例外,市文化局、博物馆在所辖区的三县(怀远县、固镇县、五和县)一市(蚌埠市)范围内,进行了普遍的野外调查,发现了多处史前文化遗址,这些遗址多以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及其以后的文化共存,又由于多处遗址的保存现状较差,或被现代建筑覆盖而无法作进一步的工作。其中,位于蚌埠市西郊的禹会村遗址却引起了文物工作者的关注,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多次到遗址进行调查、复查。由于遗址位于淮河岸边,河水的冲刷,地面经常有裸露的陶片,根据采集物判断是一处龙山文化遗址。但是,对禹会村遗址的了解也仅限于此,因为没有作进一步的勘探,对其分布范围、文化层堆积却是了解甚少。

2005年11月,蚌埠市召开了“安徽蚌埠双墩遗址暨双墩文化学术研讨会”,在谈及国家文明探源的话题时,蚌埠市博物馆很快想到了禹会村遗址。的确,在国家实施的文明探源工程以来,我国北方的黄河流域和南方的长江流域均获得了重要的考古资料,对文明探源工程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唯有处在中间地带的淮河流域是一个空白点,所以,禹会村遗址的发现对探源工程非常重要,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它能够反映的学术价值,立刻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工作队于2006年春季,在蚌埠市博物馆的配合下,对禹会村遗址进行了实地勘察和详细的考古钻探,从而确定了遗址的分布范围并掌握了地层堆积,根据钻探获得的信息和采集标本经过学术论证,认为禹会村遗址是淮河流域一处单纯的龙山文化遗存,在该地区占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经过详细的钻探,为遗址的定性获得了第一手资料。

原文发表在《东南文化》2008年第1期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