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铜鍑器耳突起装饰的象征意义

当中国北方草原地带的历史跨入公元前第一个千年后,由于种种的原因,发生于新石器中晚期的农业扩散对北方地带的深远影响渐渐终结。主要由于气候变化的原因,此前已渐变为畜牧-农耕经济的北方民族,不同的地域以大致相当的速率向游牧社会转变[1]。在这个以农牧交错地带为舞台的社会巨变中,有一种适应这一变化的器物产生并广泛流传,它就是西周中期起源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的青铜鍑。作为长期在欧亚大陆游牧民族中广泛流传的一种大型金属容器,它对于研究欧亚大陆北方地带的很多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器物已经引起了全世界关心欧亚草原文化的学者们的注意,有学者甚至把它与兵器、马具,动物纹一起列为草原文化的主要特征[2]。

青铜鍑随时代和地域的不同形态变化很大,但主要的特征却很稳定。即各种式样和安装方式的器耳 +各式的腹体 (一般有筒腹和球腹 ) +足 (有圈足、镂空圈足和三足) ,有一部分晚期青铜鍑没有足。在这三个组成部分中,最能引起大家注意的是不同式样的器耳,它应当反映了使用者的某种思想意识。有一些学者对这一问题作过研究,但由于所分析材料的时代和地域的局限性,尚未揭示出其最初的含义,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青铜鍑除了环耳外,在直立环耳顶部装饰一个突或三个突的现象在欧亚大陆十分普遍。如中国北方和新疆的一突环耳青铜鍑,南西伯利亚一突和三突环耳的青铜鍑,黑海、里海北岸和高加索地区的一突和三突环耳青铜鍑[3]。环耳突起有渐渐被强化、增大和分化变形的趋势,这一传统发展到公元 4 - 5世纪的匈人青铜鍑上时,耳突被加多,加大,呈伞形或者蘑菇形[4]。内蒙古和林格尔北魏墓中也发现了发达的三突耳铜鍑[5]。可以看出,欧亚大陆不同的游牧民族在青铜鍑相同部位装饰上表现出的相似性,显示这是一种文化的传统,其做法暗示着他们有一个相似的思维方式 (图一 )。

在考古发现的一些陶鍑形器上,也可以发现耳部带突的例子,应当是受青铜鍑的影响。这类发现主要集中在新疆,比如哈密焉不拉克墓地出土的一件带流单耳小杯耳上有一突[6];乌拉泊水库墓地亦发现一件[7];鄯善洋海古墓群发现的两件圈足彩陶罐的斜肩耳顶部有一突起[8];北疆吉木萨尔大龙口 M5出土一件,双耳平底,球形腹,耳部有一个乳突[10];甚至在川西也有这种影响的痕迹,那里的一些双耳陶器上还保持这一做法[11]。……

原文发表在《考古与文物》2010年第2期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