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出土文物石柱 成大运河申遗重要物证

茱萸湾宋井旁挖出两根文物石柱——

-长3米,清石柱建筑艺术典范

-为大运河申遗提供实物依据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4月27日,考古工作人员正在对石柱上的文字进行拓片。赵军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4月27日,景区工人员告诉记者石柱的出土地点。赵军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4月27日,考古工作人员正在对石柱上的文字进行拓片。赵军摄

昨天,茱萸湾风景区进行内部维护时,从泥土中挖掘出文物:两根长达3.2米、宽50厘米左右的清朝道光年间航标石柱,距今已180多年。有关专家认为,这两根石柱用材简约,美观实用,堪称清代石柱建筑艺术的典范。石柱的发现,还为扬州大运河申遗提供了实物依据,可谓意义深远。

茱萸湾挖出两根文物石柱

昨天上午,茱萸湾风景区最北角施工现场人声鼎沸,许多人围成一圈看稀奇。原来,茱萸湾风景区正进行施工建设,前天施工工作人员从地里挖出两根长达3米的石柱,上面还刻有文字。凭着丰富的经验,施工人员判定它们是文物,赶紧叫来茱萸湾工作人员进行处理。

据茱萸湾风景区工程部陈部长介绍,这两根有着明显人工雕琢的石柱,是在宋井旁边挖出的。每根长达3.2米,分三段造型:最上方和最下方均为方形,中间为圆形;形状较为规则,两面均刻有楷体字。因年代久远,历经风雨侵蚀,石柱上有的字迹已十分模糊,甚至几乎难以辩认。

它们是百年前的航标石柱

昨天,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束家平来到茱萸湾风景区施工现场,现场勘查了两根石柱,并用特制材料对铭文进行拓片。记者看到,两根石柱上面的字迹分别显示为“道光四年八月”、“道光六年七月”,其他字迹较为模糊。

当晚束家平告诉记者,其是一根石柱的一面保存得很好,文字很清晰。根据拓片,考古研究人员经过半天的认真研究,终于解读出了文字:第一行为“凤阳府怀远县荆山饼商公勒”,第二行为“龙王庙僧广聚叩募”,最下面的时间为“道光六年七月吉立”。经过仔细比对、研究,发现另一根石柱上的文字基本一样,仅最后的时间变为“道光四年八月吉立”。

束家平称,根据文字可以推断出,这是当时一个安徽人刻的,由龙王庙和尚募筹得善款修建,距今已180多年。而石柱的材质比较粗糙,俗称麻石。

束家平介绍说,结合四周的环境和石柱铭文的内容,加上其造型、作用和航标石柱十分类似,可以基本确定这两根石柱就是古运河边的“航标石柱”,以方便船只在运河上夜行。石柱的顶端呈镂空状,是用来放灯的,灯用蜡做成。至于灯塔是怎么倒掉的,现在也无从考证是洪水冲掉的还是人为推倒。

截至目前,扬州地区仅在高邮一处河边发现过类似航标石柱,即耿庙石柱,不过只有一根。据了解,这两根成对出现的石柱,和高邮耿庙石柱相比,无论从数目上还是高度上,都要略胜一筹。

将成大运河申遗重要物证

得知运河边挖出两根“航标石柱”,大运河联合申遗办主任顾风很兴奋。“航标石柱的发现,将对正在进行中的大运河申遗工作起到推进作用。”顾风介绍说,茱萸湾地处邗沟故道,是古运河从北面进入扬州市区的门户;在这个地方发现两根石柱,意义非同凡响。

扬州位于长江与大运河交汇口,曾是中国大运河上最繁华的商业大都会,现为大运河申遗的牵头城市。这次发现的航标石柱,可谓大运河申遗的有力实物支撑,是难得的实物依据。“在运河申遗的关键时刻,运河边发现了这两根航标石柱,可以说恰逢其时。”

顾风告诉记者,石柱的出土地点很重要。在沿线运河城市鲜见航柱石柱;这次的发现,可谓填补了该项领域的一个空白。古代的茱萸湾是一条交通要道,隋炀帝三下扬州,清康熙、乾隆帝六次南巡,都经过这里;唐代的茱萸湾还是对外往来的一个港口。这两根石柱见证了古运河河道的变迁历史,非常具有研究价值。

扬州文化学者韦明铧也认为,在大运河申遗的关键时刻,发现了这些珍贵的文物,很有意义,说明清代扬州的商人、僧人都关心运河的航行。

对于两根航标石柱的安置问题,顾风说,可以考虑在出土地点附近安排陈列点,以向市民展示。至于两根石柱的功能和作用,还将作进一步研究。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