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一号守望者:我们的一千零一夜不是童话(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前期打捞出水的文物。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两名官兵在查看雷达,了解监控区域的情况。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南澳Ⅰ号”就在这片海域下安睡。

昨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上,国家文物局对在“南澳Ⅰ号”文物保护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广东边防总队汕头边防支队云澳边防派出所进行表彰并授予“文物保护特别奖”。这是这次会议上颁出的唯一一个特别奖项。

记者昨赴海岛,采访了这个守护“南澳Ⅰ号”1000多个日夜的边防派出所。

他们保卫“南澳Ⅰ号”的千余个日夜

出警3998人次、出动公边摩托艇1832艘次,驱赶可疑船只93艘次、不明作业船只2234艘次。

烂尾楼的监控点生活:夏天要盖被 晨起要抖沙

“南澳Ⅰ号”明代古沉船从2007年5月宣布发现到如今已有1040多个日夜,她就沉睡在广东东部海岛南澳岛俗称“三点金”的礁石附近海底。

沉船点正对的海岛公路旁有一座烂尾楼,楼下常拴着不知道谁家的牛,弥漫着消散不了的牛粪味。为了瞭望“南澳Ⅰ号”所在的那片海,前日,本报记者从这座烂尾楼内爬上楼顶。开阔海面吹来的海风非常强,用手抓着楼梯往上爬都生怕被风吹摔了下去。

而在三楼,大风从没遮没拦的烂尾楼水泥框架四处钻进来,发出“呜呜”的呼啸声。一间用木板隔出来的不起眼的房间里则不时传出“滴滴滴”的急促报警声,两名边防战士就在这里紧盯着雷达屏幕上闪烁的斑点——这两个年轻战士在借助“雷达眼”监控靠近“南澳Ⅰ号”的可疑船只。

“现在已经算好的了,以前连木板隔的房间都没有,夏天搂着被子在这里睡都会觉得冷,早上醒了身上都能抖下来沙子。”云澳边防派出所副所长任敏威说,雷达系统24小时监控这片海域,只要有可疑的船只,即便是一个渔排进入都会报警,然后由派出所派出快艇迅速抵达处置。

每天傍晚,吃完晚饭,总能看见边防战士驮着被褥、枕头从那座烂尾楼里出出进进换班。“说一千零一夜,那是童话故事;我们的官兵守护的一千零一夜里头可没有童话。”云澳边防派出所所长朱志雄最大的愿望是在“南澳Ⅰ号”安保工作结束后关上手机好好睡一觉。

驱逐文物海盗的故事:逐海盗遇险 差点要跳海

黄勍是云澳边防派出所教导员,元宵夜他在派出所值班时接到监控点的警情汇报:晚11时30分,两艘可疑船只驶入雷达监控沉船区域西北方向,“南澳Ⅰ号”可能遭遇潜水盗宝!

“大雾弥漫,外面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教导员黄勍和副所长任敏威等5名边防官兵立即驾摩托艇出海,顶着风浪在15分钟后抵达时果然发现了两艘正在潜水打捞水下文物的渔船。

“我和任敏威两个人登上了一条嫌疑船,准备押船回港调查。风浪大,我们坐在这个船舱里,没开行多远,我就听到了连续两声撞击声,抬头一看,眼前怎么是一个大黑影!”黄勍清楚地听见船员大叫“船破了”,他急忙和任敏威找来一条棉被往船头跑去堵那个破洞。

冰冷的海水往船舱里灌,船也失去了动力,手机浸水无法打出求救电话。“我就看着任敏威,看他怎么办,我当时想他要是跳海我也跟着跳海。”黄勍虽然这么想,可他却不会游泳。说起那个惊魂之夜,在那生死抉择的一刹那,会游泳的任敏威也确实考虑过跳海,“可我伸出头去看,根本不清楚陆地在哪个方向”。

“大家都扯破了喉咙喊,幸好一条经过的渔船把我们救了。”教导员黄勍说起这个还有点后怕。

荣誉属于每一个守望者

不久前,云澳边防派出所所长朱志雄作为全国评选出来的10名杰出代表之一,在北京被授予“2009首届中国文化遗产安全卫士”荣誉称号,他也是全国现役部队的唯一代表。

昨日,广东边防总队汕头边防支队云澳边防派出所又被授予“文物保护特别奖”。“这是一个集体奖”,朱志雄所长强调说:“我们的官兵来了又走,走了又来,荣誉属于曾经在这个边防派出所为保护‘南澳Ⅰ号’安全的每一个人。”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