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1艘千吨舰制造者玄孙捐珍贵船政文物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永泰霞拔乡村民捐出祖辈船政文物 杨勇/摄

22日下午,家住永泰大山深处——霞巴乡锦安村的黄仁洪与亲人一起,将祖上参与制造中国第一艘千吨战舰的船政匠首黄文溪珍藏的船政请给奖奏片、船政水师木柄短剑及一柄名木树瘤拐杖无偿捐给船政博物馆。此前,他还将船政大臣沈葆桢为他家宅院题写的“大夫第”牌匾捐给了虎丘黄氏五叶锦霞支祠。

黄文溪,谱名黄孔春,别号珩臣,又名黄礼基,1828年生于锦安村。少小就以心灵手巧闻名,及壮走出大山,到福州多个木船厂做工。

1866年,清廷在马尾创办船政,开始研究、制造坚船利炮,急需能工巧匠,黄文溪进入船厂,一边工作,一边在中国最早的技工学校——船政艺圃学习,成绩优异,很快就成为船政十三厂中的匠首,带领工匠参与制造军舰:1869年参与制造了中国第一艘千吨级舰船——“万年清”,1872年参与制造了当时远东最大的兵舰——“扬武”舰,这艘军舰后来成为福建水师旗舰。此后,亿陆续参与制造了“飞云”、“振威”、“济安”等炮舰。因为表现突出,黄文溪累功不断获升,先升额外外委,再升外委,尔后再升把总(从五品)。

黄仁洪22日捐出的文物中,就有一件是1875年船政大臣沈葆桢与钦差大臣左宗棠、福州将军文煜、闽浙总督李鹤年、福建巡抚王凯泰联合向清廷举荐黄文溪的保奏书,其中写到,“黄文溪在厂精熟西法制造,不负所学,请以千总留闽尽先补用。”千总为正五品。朝廷很快准奏。后来,黄文溪还积功加守备衔(从四品)。由此可见,黄文溪在造船方面颇有贡献。

年迈时黄文溪原品休致,1897年卒于锦安村。黄仁洪昨天捐出的名木树瘤拐杖即为黄文溪年老时所用,捐出的木柄短剑为黄文溪服务船政时所用。

据黄仁洪介绍,家中原来还珍藏有光绪皇帝诰封黄文溪太太为“宜人”的圣旨,毁于文革时期。沈葆桢1875年所书的“大夫第”牌匾,原悬挂于黄文溪老宅,改革开放后黄家盖起新房,遂将牌匾捐给祠堂。黄家目前还存有黄文溪夫妻逝世时留下的人情薄。

据了解,这些文物是去年永泰县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的,后在村支书与村长牵线下,黄仁洪无偿捐出。他说:“将文物捐给国家,也是大孝。”

责任编辑:vike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