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市里的祖先家园 王府井古人类文化遗址博物馆


■馆名:王府井古人类文化遗址博物馆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长安街1号东方广场地下
■特点:以介绍古人类为主题的遗址类博物馆
■建馆时间:2001年12月28日正式对外开放
■镇馆之宝:古人类遗址地层
王府井古人类文化遗址博物馆位于东方广场脚下,地铁1号线王府井站的A出口。也正因为这座博物馆,地铁1号线的A出口被很多人形象地誉为“通往祖先家园的出口”。王府井古人类文化遗址于1996年东方广场施工时被发现,经科学鉴定,是北京城内一处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考古遗址,距今约2.4万至2.5万年。王府井古人类文化遗址是继周口店之后,北京地区又一远古人类遗存的重大发现,也是世界范围内首次在国际大都市中心发现如此久远的古人类文化遗存。为了妥善保护这一珍贵的遗址和出土文物,展示两万多年前北京地区的环境风貌和祖先的生活场景,兴建了这座博物馆。今天,就让我们对2.5万年前的祖先家园进行一次跨越时间的回访。
■镇馆之宝——50平方米的距今2.5万年的遗址地层
走进博物馆的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约50平方米的四方地块。据讲解员介绍,这就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王府井古人类2.5万年前生活的遗址地层,这块遗址距地表12米。当时在东方广场施工现场,考古人员发现的遗址地层约2000平方米,共两层,一层位于距地表11米处,另一层为距地表12米处。两处遗址地层都含有炭屑、石器和骨制品、骨化石,这说明人类不止一次地来过此地。现在博物馆展示给参观者的是距地表12米的遗址地层。我们看到这块遗址地层呈黄褐色,土质和我们现在的土质大致相同。不过讲解员介绍,当初这块遗址刚刚被发现的时候,地层并不是这种黄褐色的颜色,而是一种红颜色,这些年遗址地层暴露在空气中就逐渐变成了现在的颜色。
■有心人偶然发现的王府井古人类遗址,挖掘中使用的工具
在博物馆的展柜里,有把小铲子、小刷子,这是当年挖掘王府井古人类遗址所用的部分考古工具。虽然王府井古人类遗址有着丰富人类遗迹,但是它的发现却缘于偶然。1996年12月14日,北京大学在读博士岳升阳在东方广场工地中,看到由挖掘机铲斗划出的印迹上有黑色擦痕。当岳升阳小心地将擦痕表层的土质刮掉,发现了炭屑,找到了一些碎骨化石和被火烧过的骨头,特别是他还找到了数片人工打击形成的燧石片。
12月28日早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李超荣和岳升阳一起坐着早班车赶到王府井,他们蹲在冰冷的工地上,整整挖了一天,随着发现的骨头、碎石数量的增多,李超荣越发坚信这将是北京平原地区最大的古人类活动遗址。随之由多家单位参加考古工作。
■一根老榆树根讲述王府井地区2.5万年前的自然环境
在博物馆的展柜里有一根长约20厘米的老榆树根,树根因为年代久远已经干枯开裂。很多参观者看到它都非常奇怪,为什么在古人类博物馆要摆放一根榆树根呀?在讲解员的讲解下,参观者才知道,原来这根老榆树根大有意义。王府井古人类遗址的挖掘,它的意义不仅是挖掘出一个古人类遗址,还在于通过对古人类遗迹的研究,可以了解当时人类居住的环境,为北京城的兴起和环境变迁提供重要依据。
从当时挖掘出的植物孢粉分析,那时的北京地区广布草原植被,气候干冷。当时王府井一带遍布着草本及小灌木植物、乔木植物、蕨类、水生植物、藻类以及旱生、盐生的矮半灌木,和草本植物藜科和蒿属,还有盐生灌木、旱生灌木等。不仅如此,这里还生长着云杉、松和落叶松等。从这些植物可以推测出2.5万年前王府井地区为河漫滩地形。
■王府井古人类遗址地层年代检测报告单
在博物馆的展柜里,摆放着一份北京大学考古系年代学实验室出具的王府井古人类遗址地层年代测定报告单。这样的地层年代测定报告单,在遗址类博物馆中是十分罕见的。在报告单中,参观者可以明确地看到,考古专家运用科学的检测方法检测出,王府井古人类遗址的地层距今为24030+-350年。
碳14的衰变极有规律,其精确性可以称为自然界的“标准时钟”,而死亡的生物实际上就是无处不在的“时钟”。虽然有很多文物本身不是生物体,但在其上总会有一些生物体的残留,只要找到这些生物构成的碳14,就能探测出它们所附着的物体的年代。正是运用了碳14的检测方法,考古学家才准确地测定了王府井古人类遗址的确切年代。
■1/3的原始牛角,揭示2.5万年前王府井地区的动物有哪些
在博物馆的遗址地层中,有一节弯曲的原始牛角。这根牛角大约长50厘米,比现在家牛的牛角要长许多。不过讲解员介绍,这根牛角也只是完整的原始牛角长度的1/3,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原始牛该是怎样一个庞然大物呀。除此之外,在博物馆中还展出了出土于王府井古人类遗址的斑鹿、蒙古草兔、鸵鸟蛋和鱼类的化石。通过这些化石不难看出2.5万年前的王府井地区曾经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地方。这些动物为古人类的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可供食用的食物。
■原始牛的下颌骨为您讲述骨化石的形成过程
在博物馆中展出了大量动物骨骼化石,其中原始牛的下颌骨是最有特色的。从这件下颌骨中,可以看到原始牛有着粗壮的牙齿,较现在的家牛要粗大很多,其臼齿近方形。这件原始牛的下颌骨已距今2.5万年了,它不再是普通骨骼,而已经成为了骨化石。骨化石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却是在一连串的巧合中发生的。在动物死亡后,如果尸体能及时被泥沙淹埋,与空气隔绝,加上当时的气候适当,便有可能形成化石。这种条件下,尸体腐烂慢,骨骼周围地下水中的矿物质会慢慢渗透进入骨内,取代了骨中正逐渐腐坏的有机质,使骨骼渐渐变硬,渐渐变重,但外部形态不变,只是骨内化学成分发生了变化。动物骨骼埋藏年代越久,石化程度越大。
■神秘的赤铁矿石阐释古人类的信仰
在博物馆的展柜里展出了一件被讲解员称为最有特点的展品——赤铁矿石。这是一块大约有一本厚字典大小的赤铁矿石,整个矿石表面十分粗糙,但是如果仔细察看,会发现在矿石的表面有一些红色夹杂其中。很多参观者看到这块矿石都会问:“它是干什么用的?”据讲解员介绍,在远古时代,人们将赤铁矿粉誉为生命之光。因为赤铁矿粉是红色的,在各种颜色中,红色是最具有辟邪意义的颜色。古人类将赤铁矿石磨成粉末使用,他们将赤铁矿粉涂在身上,作为装饰。如果在打猎的过程中,有同伴不幸死去,大家会将他就地掩埋,并在尸体周围撒上赤铁矿粉,赤铁矿粉的红色代表鲜血的颜色,象征着生命的来源和灵魂的寄生处。
■王府井地区曾经是古人类的狩猎场所
博物馆的墙上展出了一幅大型壁画,展示出2.5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古人类在王府井地区狩猎、做饭、休息、制造工具的生活场景。讲解员介绍,据专家分析王府井遗址的古人类与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同期。专家推测当时的古人类为了狩猎曾经来到王府井地区,因为这里地处平原河谷,猛兽相对较少,古人类的狩猎活动相对于猛兽出没的山区要容易许多。但是古人类来到王府井地区也只是短暂停留,没有长期居住。因为在王府井古人类遗址中,没有发现可供居住的洞穴,而当时古人类还没有掌握搭棚建屋的技术,因此推断出他们并没有在王府井长期居住。也许当时的古人类固定地居住在某一地点,他们只是将王府井地区作为狩猎的场所,每一次狩猎结束,他们就会离去。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