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新疆出土文物 唐代新疆女子流行戴假发(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唐代假发髻呈棕色,发丝精细匀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人俑圆头圆脸,头发短而曲卷。只穿了橘红色的短裤。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铜眼罩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彩绘泥鞍马。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佉卢文木牍的功能类似于现在的信封皮。

“多彩新疆·古道遗珍展”广州博物馆开幕

酷似孙悟空的黑人百戏俑,形色如同现代摩登女郎的假发,既可防护又兼备抵挡风沙的铜眼罩……昨天,首次在羊城越秀山广州博物馆举办的“多彩新疆·古道遗珍展”,向广州市民展示了大批古代新疆出土文物。

展览分为“古老的西域文明”、“多彩的社会生活”等6大部分,其中展出的95件作品有近20件为国家一级文物。

“解读这批古代新疆出土文物,整整花了几代大师级人物数十年时间”,广州博物馆馆长程存洁表示,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新疆是路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两地的交流非常重要。据透露,广州博物馆打算选择部分珍藏的海上丝绸之路相关文物到乌鲁木齐展出,推动两地的交流。

黑人百戏俑酷似孙悟空

手拿一木棍,好像在飞舞金箍棒,酷似孙悟空却不是孙悟空。据悉,这座黑人百戏俑是用细泥捏塑再施彩绘而成的,以造型和服饰打扮推测,人物原型应为一个十多岁的非洲黑人少年“昆仑奴”。

黑人俑又叫昆仑奴,多出现在乐舞戏中。在唐代,“昆仑奴”主要由于战争、进贡或人口贩卖等原因被带到中国。据考证,昆仑奴主要来自东南亚属马来人种的“南海黑人”,少部分来自非洲东部的“非洲黑人”。

铜眼罩可挡风沙

铜眼罩极具特色,造型如同现在的墨镜,边缘钻有一圈小孔,可缝缀棉、麻、丝绸、锦等织物来装饰。眼罩的中央部分,锥刺有细小的孔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馆长侯世新介绍,这种眼罩是新疆特有的,通过中间的小孔可看到外面的东西,还可挡风沙。据悉,该铜眼罩是以铜片模压打制成型。唐代吐鲁番地区出土的眼罩并非实用品,而是作为障目的冥器使用。

最古老信封是用木做的

古人用的信封会是啥模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馆长侯世新向记者展示了一块佉卢文木牍。记者所见的信封分一大一小两块,一块是方形,两头高于中间部分,呈凹状,信内容在中间。另一块木牍略小,其功能类似与现代的“信封皮”。据说信写好后,将两板契合,然后用褐色细毛绳捆扎,再把泥放进泥封坑。

值得关注的是,信的内容至今仍未解读出来。据介绍,木牍书法为佉卢文。这是一种起源于印度佛教的文字,但如今在印度已失传了。

唐代假发髻很摩登

假发并非现代社会的专利,在唐代吐鲁番地区的妇女中早就已十分流行。记者看到的唐代“假发”,呈棕色,盘成了一个很漂亮的发髻,发丝精细匀称。专家介绍,该发髻是以麻布为衬里,把棕毛缠绕在麻布上,制成一个造型,再染色就完成。“这是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假发髻”。

据了解,固定发髻饰物在唐代也十分流行。这种饰物称之为网帻,又叫巾子,用以固定发髻,很有西域文化特点,为研究服饰和和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料。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