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棚处两根旧石柱 原来是清朝宫保大人家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宫保大人家的柱子其实是明代的建筑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另一根柱子冲出车棚顶 摄影/黄瑶

■地点:石室锦城外国语学校围墙内

“这两个柱子还是文物嗦?”昨日,成都市一名摄影爱好者李先生在市区采风时,意外发现两根特别的石柱。武侯区文管所专家介绍,这两根柱子确为明代建筑,原属清代名将杨遇春所有。原本立在他的宫保府里,时过境迁,宫保府已不复存在,仅剩下了这两根石柱。

昨日下午,记者在石室锦城外国语学校停车棚旁,见到了这两根石柱。两根石柱相距约100米,一根立于车棚外芭蕉林中,另一个立于车棚内,柱头“冲”出了车棚顶。外面的石柱上有粉笔所写的“小车停放处”。守车保安说,这两根柱子一直都有,但并不清楚其来历。

随后,记者联系上武侯区文物管理所。据文物专家刘孝昌介绍,这两根石柱是明代的,属于道教建筑,“明代的时候,该处应该是一处道观。”后来成为清代名将杨遇春家所有。几年前,已在文物普查中被发现,并登记在册。

原本的道教建筑,为何后来归杨遇春所有?刘孝昌解释,原来,石室锦城外国语学校的位置,在清代是杨遇春的府第——宫保府。“柱子刚好就被‘圈地’进了杨府。”杨遇春是崇州人,十八岁中武举,是著名的爱国将领。后被封为一等昭勇侯、陕甘总督,加“太子少保”,被人尊称为“杨宫保”,其住宅因此被称为“宫保府”。

成都“四大园林”:

“宫保府”的庭院、房屋、园林布局很有特色,是当时成都四大园林(即东通顺街“李府”、方正街“大夫第”、忠烈祠街“可园”与“宫保府”)之一。后来,由于各种原因,杨遇春在成都的宫保府已不存于世,如今只剩下了这两根石柱作为见证。刘孝昌介绍,目前,还有另一座“宫保府”,即杨遇春的老家崇州市的大东街博物馆,也是我省现存的惟一清代高级官员府第。

责任编辑:vike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