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城城墙裂开露出明代石像 推断尘封于清

专家推断尘封于清代,属钓鱼城保存最完好的明代造像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钓鱼城城墙内意外挖出道教石像 罗川/摄

地震加暴雨,使合川钓鱼城古城门下城墙出现裂缝,竟露出两尊神秘的明代道教石像。重见天日的石像因尘封多年,免遭文革破坏,成了钓鱼城保存最完好的明代石像。

道教石刻为何会被封在墙内,无心之过还是故意所为?是否对当年的宗教研究有较大价值?

城墙裂开露出神秘石像

去年汶川大地震后,钓鱼城护国门古城楼城墙出现裂缝,之后几次暴雨裂缝加大。今年8月11日,朱元坤、陈方文等几名石匠受雇挖开原有的石头城墙,排危修复。

上月27日上午,陈方文一锄下去,发现有些异样,刨开面前的泥土,发现深藏城墙内的泥巴背后,露出一个“菩萨脑壳”。两个小时后,一大一小两尊完整的“菩萨”出现在他们面前。

工作人员吴永模一边嘱咐工人小心,一边向上级汇报。

保存最完整的明代造像

钓鱼城古战场遗址博物馆和钓鱼城景区管理局负责人紧急赶到现场。

两尊石像一尊高55厘米,肩宽30厘米,梳着高发髻,手拿“如意”,神态安详端庄;右侧坐着的“童子”高45厘米,肩宽20厘米。“这不是‘菩萨’,而是一龛明代道教真人像。”专家勘察后认定,从雕刻技艺、人物特征和风格看,石像出自明代,与旁边的明代“水府三官”造像出自同一年代,距今已有400多年。

昨日,记者看到,城墙修复已经完工。原本一条直线的城墙临时拐了弯,露出刚出土的明代石像,眉目清晰,神态栩栩如生。

石像是否故意被封墙内

据了解,钓鱼城护国门城墙修于清代,上世纪80年代曾重新修过。专家分析,出土石像保存完好,以此推断应该是清代修筑城墙时就封于墙内。

石像为何会封在城墙内,无心还是故意?

史料记载,明朝时期道教兴旺,政治地位很高,关于道教的石刻也很多。到清代,统治者无宗教信仰,对此进行了种种限制,道教也明显衰落。清朝修筑城墙时,将道教石像封于墙内,几十厘米之外的同时期石刻“水府三官”却露在外面,这是否与当时的统治阶层限制道教有关?记者就此请教了合川文管所、钓鱼城古战场遗址博物馆等处多位专家,均未找到明确答案。

这两尊明代造像价值几何?合川文管所前所长罗世杰说,究竟多大价值还需石刻、道教等方面专家进一步调查评定。

责任编辑:vike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