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金字塔的真相如何?

说起埃及,人们自然会提到那雄冠世界七大奇迹之首的金字塔和作为守护神的狮身人面像。其实,苏丹的金字塔同样会让你吃惊。在苏丹北部达米尔和善迪两座城市之间,每当人们乘坐火车,或者在尼罗河旁那条高低不平、布满沙子的道路上吃力地行进时,会意外地发现东面红砂岩小丘之间那奇特的景象——一种用红石块建造的小金字塔坐落在可以俯视尼罗河流域的高地上。这些金字塔有20多座,最大的有二三十米高,塔与塔之间相距很近,有的塔基几乎相连,它们的形状和埃及金字塔不一样,塔身陡直,塔基突出部分有一座拱门,里面有一条通道。这些金字塔派什么用场?当时是怎样建造的?由何人所建?围绕着这些有趣的问题,世人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学者菲力普斯在埃塞俄比亚《塞拉姆塔》杂志上发表文章,认为这些苏丹金字塔和埃及金字塔的作用一样,是公元前三世纪开始的麦罗埃历代国王和王后的墓,墓就在塔下面。麦罗埃存在的年代从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50年左右,它曾是一个很有生气的独立国家。没有受到北面强大的埃及帝国的控制,相反,有一个时期似乎曾对埃及发动过军事进攻,并取得了胜利,在第二十五王朝即`埃塞俄比亚王朝'统治了埃及。麦罗埃文化是沿现在北苏丹尼罗河发展起来的。有人已对该王国首都所在地进行了发掘工作,并挖出一个规模巨大的城市遗迹:三条林荫大道和多处贵族住地。金字塔是最高统治者的陵墓。这是国际学术界的一致结论。这个结论最近受到了挑战。两位法国专家艾赫利和爱乃尔最近出版了一部名为《石头圣经——大金字塔的神圣字母》的著作,提出金字塔是颂扬埃及主神的巨大神龛,是赞美生活和创造的神庙,与法老陵墓之说毫无关联。他们对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字母作了长达20年的研究,认为金字塔的大门是古埃及象形文字的一个符号,意思是人群似洪流般地走进来,塔内各大厅分别为埃及至高无上的主神埃孟名字的逐个字母。他们的结论是,金字塔犹如浩大的密码,其大门、大厅乃至甬道都含有确切的特定意义。由此他们推论金字塔是宗教建筑,而非帝王的陵寝。由於麦罗埃文化深受埃及文化影响,所以苏丹金字塔同样是宗教建筑,而非王朝历代国王和王后的陵墓。人们普遍认为,在埃及,建造巨大的金字塔是把沙子沿塔的四周堆成斜坡,这样工匠们才能顺着慢坡把巨石放到规定的位置上。因而有的学者就认为苏丹金字塔采用了同样的建筑方法。然而,研究苏丹金字塔已有十多年的德国著名考古学家欣克尔博士却认为这些塔和埃及金字塔的建造方法不一样,因为麦罗埃金字塔之间的距离很近,不可能使用把沙子沿塔四周堆成斜坡的方法建造。欣克尔还提出了三个根据:(1)从结构上看,这些金字塔有一个共同特点,它们不象埃及金字塔那样一下子就建到顶端。从一些塔顶长时间没有被风化或被盗墓者弄毁来看,可能在离塔顶几米的地方建筑工作就中止了,然后把一块大圆石头吊上去放在塔顶,整个塔就算竣工。对此可有这样一种解释:作为塔身结构的砂岩巨石是用固定在塔顶上的一种吊车一块一块吊上去的,这种吊车在工作时只能直上直下。这就是塔在最后几英尺处不能完工的原因。也是这些塔的塔基比埃及金字塔小和塔身很陡的原因。(2)遗址中发现了一根大木杆子的残存部分,从下至上穿过塔的中心,可能是为了保证把塔建成对称,使塔的各顶角和杆子都保持等距离的那种装置。联想起尼罗河沿岸现在仍然使用着一种古老的提水吊杆,与当时使用这种吊杆一类的工具修建金字塔完全符合实际。(3)塔上的新泥灰看上去很不相称,这是为了使它们符合原样,而在粗糙的砂岩上涂上泥灰并加以装饰。

那末,这些苏丹金字塔是何人所建的呢?历史文献没有明确的记载。不少专家和学者当然认为这是麦罗埃人民的伟大杰作。还有的学者仍认为这些金字塔和埃及金字塔一样是`外星人'的杰作,因为至今仍无法想象古人能建造出如此雄伟、奇特的建筑物。最近,山东大学博士齐涛在《外星人之谜》一书中,认为`外星人'并没有光顾过地球,`外星人'实际上是人类的`先人'。既然地球上没到过外星人,那末苏丹和埃及的金字塔、撒哈拉岩画、秘鲁纳斯卡古城边荒原上神奇的图案等这些富有神秘色彩的文明奇迹,为什么会突然展现?为什么会缺少一个文明之前的过渡时期?齐涛认为,大理冰期和冰后期的洪水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两个关键。从现代地质史上可以看到,人类的发展史几乎与第四纪冰期的发展史相一致。据地质学研究,在1.8万年前达到盛期的大理冰期,冰川的扩张使海平面下降了100多米,这样,大陆架上的相当一部分地区`沧海变成桑田'。由於全球性气候干燥与寒冷,我们的祖先们便会更集中於海滨河口或其他相对湿润温暖的沿海地区。这样,在欧、亚、非三洲之交的地中海谷地,西亚的波斯湾谷地,东南亚的马来半岛,中国的黄海和东海平原等都孕育和出现了一个人类文明的繁荣时期。但是在1万年前左右,地球气温上升了8至10摄氏度,这直接的后果是冰川溶化,造成一场洪水大灾难,数万年以来一直裸露的大陆架遭到灭顶之灾,这些文明的光芒被淹没了,人类又重新开创自己文明的新纪元。对於齐涛的新观点,看法不一,争论并未停止。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