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屡屡被盗 1400年无极甄氏墓群亟待“防盗网”

■ 阅读提示
近日,甄氏墓地文物再次被盗的消息在无极县南流村传开后,村里一下子炸开了锅———作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村民心中,甄氏墓地就是一块圣地,这里不仅安葬着历朝历代的多位先祖,更已成为甄氏文化的一个缩影,所以,村民容不得任何对墓群带来不良影响的惊扰。
经过前几次文物被盗事件后,村民们加强了防范,而且还从县文保部门申请到监控设备支援,然而,偷盗事件还是再次发生。村民心痛之余表示要进一步加强防范力度,他们期盼着公安机关早日破案,同时也希望此次偷盗事件能够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加强保护力度。
■ 六龙石桌不翼而飞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南流村,一进村,路边右侧一处古香古色的院落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村民称,那就是记者要找的甄氏墓地。
墓群的院落大门正冲南方,门口西侧一块由无极县人民政府于2001年2月7日树立的石碑上标记着,这里是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流村甄氏墓群。
走进铁门,沿着主甬道一直北行,3米来高的甄邯墓墓碑出现在记者眼前,碑前空地上,有一个四四方方、桌面大小的明显印迹,村民称,被盗石桌原本就安放在石碑前,印迹就是石桌留下的。石桌长约2米,宽约1米,高不过0.5米,由一整块青石雕成,正反两面分别雕刻有两条逐日巨龙,两个侧面也都有团龙相衬,四个桌脚也都雕刻成桌腿模样。据考证,这是给先人祭奠时所用的供桌,据传已有1400多年历史。
石桌西侧,一个脸盆大小、环雕着莲花图案的石墩已经明显歪斜,尽管遭受千年侵蚀,上面的莲花图案依然层次分明、清晰可辨,当年雕刻时的精美由此也可见一斑。东侧,明显有另外一个石墩留下的痕迹,但石墩已不知去向。在村民指引下,记者来到石碑南五六米外甬道东侧一处文官石像旁,此时,这尊两米多高的石像已经头朝西南方倾斜,摇摇欲坠的躯干下幸亏有一块四米见方的水泥墩固定,石像才不至于倒下。在东北角已经撬离土层的水泥墩下,记者找到了另外一座莲花墩。
文官石像对面,是一位身着铠甲、手按宝剑的武将,石像雕工细腻,不用说武将本身容貌衣着,就连铠甲上的狮首胡须都清晰可见,让人对先人的雕刻技法不仅赞叹。然而,它的精美也招致祸端:石像左侧脖子位置上有两道深深的切痕,村民称,估计盗贼当时无法运走石像,转而求其次想割走石像头未果。
■ 文物石像躲过一劫
甄国军曾任南流村党支部书记,如今,甄氏墓群的看护工作也主要由他负责。他告诉记者,6月25日一早,有村民下地干活路过墓群大门口时,发现铁门敞开,门上铁锁不知去向,意识到情况不妙,村民急忙进去查看,结果发现六龙石桌不见了。消息传开后,村民们纷纷跑到墓群查看,甄国军也是听说消息后赶到的,此时,石桌不知去向,其他文物相安无事。
此后,村民报警并开始组织人员连夜守护。6月27日夜里,甄国军送中暑的哥哥去医院输液回来,已经是深夜2时许,他拿着手电筒来到墓群查看,发现文物都还完好后他转了转才回家。然而,第二天,他再次来到墓群时发现,两个石墩已经不在原位,更让人揪心的是:文物石像也被人搬动过,但因为石像下都浇注有4米见方的水泥墩,盗贼才没有得手。
■ 墓区文物屡屡被盗
按照乡亲们的估计,被盗石桌重量应该在2000来斤左右,且体积庞大,盗贼之所以敢于冒险,不外乎钱财二字。对于甄氏墓群里的文物,这样的偷盗事件已多次发生,算上这次,已经有7次之多。
村民夸奖记者的眼光说,记者赞叹的这尊武将确实最美,因此它最受盗贼“青睐”。早在1995年,就有人试图偷盗这尊石像,结果被村民发现拦了下来。第二天,它不幸落入贼手,在公安部门全力侦破下,最终追了回来。1997年,盗贼再次对其下手,但又被机警的村民发现没有得手。为此,村民给两尊石像浇筑了宽厚的水泥底座,而这次就是水泥底座发挥了作用,才没有让盗贼得手。
村民称,除了武将,两尊石羊、两头石狮也先后被盗,至今去向不明,再加上这次丢失的石桌,这里的文物已经7次遭遇贼手。
■ 村民保护文物不遗余力
村民告诉记者,除了给石像穿上硕大的水泥墩“鞋子”外,大家还有多种方式保护墓区里的文物。说到这里,村民也帮记者解开了一直萦绕心头的疑惑:墓区大门的水泥门槛为何如此巨大、门前为何设置3个粗壮的水泥桩?
村民告诉记者,墓区里面的文物大都体型巨大,石料选材也都十分讲究,所以分量相当重,如果没有大型机械、机动车辆,没有十个八个青壮年绝对搬运不走。为了切断盗贼运输途径,他们在门前设置了这三座一米来高、两人才能合抱的水泥桩,这样,盗贼无法把车辆直接开到墓区门前,如果人为搬运,作案时被村民发现的几率就大大增加了。
而巨大的水泥门槛也是缘于防盗。几年前,大门本来没有修建水泥门槛,一次,村民发现大铁门西侧下方角落里墙面、地面被人挖开了一块,院子里的文物也明显搬动过,这时,村民才意识到盗贼想通过挖洞的方式运出文物。为此,村民出资修建了水泥门槛。
此外,人工巡视、焊死的大铁门,都为墓群内文物的安全增添了不少保障。
■ 省文保亟待加强保护
记者通过走访了解到,尽管是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目前墓群保护工作主要由村里和甄氏后人募捐维持,尽管甄国军和村民一再自责,文物丢失全是他们没有看管好,但一处省文保单位仅靠着这些村民看管,实难做到万无一失。
记者采访时,曾在墓区发现摄像头监控设备,对此,村民解释说,为了保护墓群,县文保所曾帮着配置了一套监控设备。此次被盗事件发生后,公安机关也已调取了案发当晚的影像资料,但大家觉得,一台摄像头对这么大的墓群来说显得势单力薄,如果这样的设备能够再多些、效果再好一些,对公安机关破案的帮助肯定会更大,丢失文物的回归也就更现实。
当天下午,记者联系到该县文体局,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表示,甄氏墓群石桌被盗一事已经由公安部门介入调查。谈到墓群保护工作,她表示,据她所知,省市文物部门并未对该文保单位设置资金,墓区的监控设施也是县文保所安置的,其他有关该墓群以及此次被盗事件她也不太清楚,全由文保所负责,但文保所“正在搬家”所以一时不好联系。
当天下午,记者从无极县公安部门了解到,该局刑警部门已经介入调查。
■ 背景
“天下甄氏出无极”墓区已成甄氏“文化象征”
南流村是距无极县城11.5公里的一个村子,村里居民甄姓居多。从表面上看,它平静安宁,与其他北方的平原村落并无二致,但是甄氏先人留下的深厚历史文化使你一眼望不透它。在这里,记者听得最多的两个词组就是甄氏家族和甄氏文化。
据史料记载,“甄”是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二十五史》上说,到了中央集权的汉族统一国家西汉时期,甄氏先民已在无极形成封建社会的门第阀阅———甄氏家族。这个家族历经秦汉统一、三国角逐、魏晋兴替和隋唐盛衰,前后历经八个朝代更替,绵延八百年,成为中国北方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还是以《二十五史》为例,其中10种史书涉及甄氏成员,里面涉及39名成员任官近百种的名号和业绩。正是为此,国内外数十万甄姓同胞也都普遍承认,无极是甄姓家族的故乡,每年,都有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甄姓后人来此缅怀先祖。
《三国志》的《文昭甄皇后传》“文昭甄皇后,中山无极人,明帝母,汉太保甄邯后也。”甄皇后即甄洛,正史和野史上关于她的记载都很多。这位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甄皇后便是无极人。
甄洛原是袁绍次子袁熙之妻。后来曹操破袁绍时曹丕为甄洛的美貌折服娶甄氏为妻。在野史以及一些小说家那里,甄氏不仅深得曹丕喜欢,而且曹操、曹植也为甄洛的美貌所倾倒。甚至有人指出,曹植的《洛神赋》中提到的那位“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彷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廷兮若流风之回雪。”的洛神就是甄后的化身。对于这种说法,一些研究者指出,这不过是小说家的附会之谈,不足为信。但是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甄洛的魅力。
如果说美貌是史上诸多皇后的共同点,那么甄洛的才德就使得她从无数美人中脱颖而出。甄洛十余岁时就曾劝说母亲把粮食分给饥饿难耐的众乡亲,当了皇后之后虽深得曹丕宠幸,但她并未表现出丝毫骄横之气。
《魏书》载,甄洛从小喜欢读书识字。多年与诗书为伴的甄洛文才出众,留有《甄皇后诗选》,其中的《塘上行》堪称乐府诗歌的典范,脍炙人口,流传至今。
在采访将结束时,甄贞元告诉记者,“如果说天下甄氏出无极的话,那绝对一点都不过分。”举个简单的例子,无论《无极县志》如何修订,有关甄氏家族的内容都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文史部分的亮点。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