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2000年前的汉代农家 “益寿万岁”篆书何人刻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内黄县三杨庄遗址中的农家瓦顶局部。

如梦,如幻,恍如隔世!

两千年前的汉代农家院落扑面而来:布局考究的两进院坐南朝北,一进院有不大的门房和东厢房,二进院有宽敞的主房和西厢房。院前有浅浅的水井、圆圆的石磨、内圆外方的石臼,以及平坦的编制台;院外挖有椭圆形池塘,建有带瓦顶的厕所,种有成片的桑麻;再往外是一望无垠、疏密有致的田埂,从门前延伸出去的道路穿过田埂通向远方……

2003年的夏天,在内黄县城西南35公里处的三杨庄附近,考古人员眼前的一切,让他们震惊了,甚至有点难以置信——

我们的先人,在建筑、农耕方面居然如此智慧!

现有的农具,竟然早在两千年前的汉代就已开始使用!

消息一出石破天惊

国家首部文物保护法起草人、年逾八旬的国家文物局顾问谢辰生,摩挲着一片片纹理清晰的瓦片激动不已:三杨庄遗址是我国首次再现汉代最基层人民生产、生活和社会结构原貌的实物佐证。

中国古建专家组组长罗哲文教授望着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汉代村落遗址喜极而泣:三杨庄遗址真是太伟大了,这是我考古50多年来的最大发现!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著名汉唐考古学家徐萍芳感慨:汉代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村到底是什么样子,文献上记载都不清楚,而三杨庄遗址却给了我们一个描述,这是一个了不得的大发现!

抢救性保护开发随之展开。截至2007年底,考古人员相继在三杨庄附近钻探出距地表5米深的汉代庭院遗址14处。

步入2号遗址地下展示厅,走在遗址上搭建的透明承重玻璃上,脚下,汉代泥土清晰可辨,每走一步,都能感受到心跳:仿佛一下子穿越时光隧道,进入到两千年前的汉代农耕文明。

从遗址东北角水流冲击泥沙的纹理上,我们可以猜测到,建筑的坍塌是黄河决堤洪水泛滥使然;从西南侧堆放整齐的瓦砾上,以及不远处一个小小的拌泥池中,可以推测黄河水是突然涨起来的。

据介绍,考古人员从这里清理出了3枚刻有“货泉”字样的铜钱。考古学家把这一遗址的时间,定位在西汉末至王莽初。

历史在瞬间被凝固

然而,我们始终弄不明白:那残留的瓦片上,“益寿万岁”的篆书由何人刻制?那锈迹斑斑的铁桦犁,先人们如何使用?那已经碳化的树桩,收藏着哪些秘密?深陷泥土中的牛脚印为何不是成双成对?还有,先人们收获的究竟是什么粮食?

更多的悬念,更多的谜底,或许都会随着考古人员的进一步发掘而逐步揭晓。

责任编辑:vick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