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涧溪:一个村庄的地道传奇 神秘地道何人所建?



这里埋藏着一个四通八达、基本连通着整个村落的地道网。这些神秘的地道究竟是谁、在什么时候修建的?它又是为何而建?
今年6月初,一场大雨过后,章丘三涧溪村出了件奇事。位于村子中心的石岗子小广场上出现了一个被水冲出的洞口,而当村民进洞查看后,发现了更为惊人的秘密:这下面埋藏着一个四通八达、基本连通着整个村子的地道网!
消息传来后,记者来到三涧溪村进行采访。三涧溪村由西涧溪、东涧溪和北涧溪三个自然村组成,三个自然村地下都有地道相连。这些神秘的地道究竟是谁、在什么时候修建的?它又是为何而建?记者就此还采访了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长李铭。李铭也于不久前到三涧溪村考察,他对村中地道和古建筑等进行了点评。
古地道:结构复杂,蜿蜒曲折,连接全村,四通八达,总长大约5公里,有的地方是上中下3层,全村上百户人家有地道口,初步鉴定乾隆时期就存在。
采访中,村党支部书记高淑贞告诉记者:“发现地道口后,村里就采取了措施,一是将洞口进行维护修缮,二是在周边修了一圈围墙加以保护。据初步勘察,地道结构复杂,蜿蜒曲折,岔口非常多,有的地方还是上中下3层,并且地道中还发现了磨盘、灶台、土炕和水井。据初步估算,地道总长大约5公里,最远端通到胶济铁路北面的北涧溪村。”
高淑贞说,以前很多村民都发现自家有地洞,以为不过是祖辈在家挖的藏身洞,没有太在意。有的人家还把地道深处堵死,以防意外。后来发现下面有一个基本贯通全村的地道网。
记者随村委主任马素利来到石岗子小广场西面村中小学老师马业强家,他家屋内就有一个较大的地道入口。马业强平时喜欢研究本村历史,知道村子的不少典故。记者看到,马业强家的北屋内有一个长方形地道口,砌有整齐的台阶,他说是这两年才修建的。村里每家的地道入口都不一样,有的在堂屋中间,有的在卧室,有的在院子里。记者一行换上村委会特意准备的迷彩服,在马素利打着手电筒的引导下进入了神秘的地道。
进入地道口人就有了凉飕飕的感觉。这里的地道高度近2米,人能直着身子。再往里走5、6米,就进入一个“中心空间”,大约有10平方米,有多个岔口,每个分岔口都通往一个小“厅”。马业强把电灯扯进来,可以看见每个“厅”大约3、4平方米,里面放着一些蔬菜、啤酒等。马业强说,村里大多数人家都有这样的地道入口,都被当作地窖使用,放点菜、粮食和饮料什么的,有很好的保鲜效果,蔬菜放一个星期还很新鲜。
记者观察,这个空间大约高1.8米,一般人可以直起身子。马业强边引领记者参观每个“厅”边说,我这个“地窖”属比较大的,也较高,分为好几个“厅”,一个“厅”里还砌有土炕。夏天这里不光凉快,还会有冷的感觉,我们一般不在这里睡觉。整个地道常年温度在12摄氏度到14摄氏度之间。



在一个较小的“厅”里,还有一个向下的洞口,记者随马业强下去,看到空间约有3、4平方米。马业强说,自家的地道就这两层,村里最多的是3层,上下总高有5、6米的样子。回到“主厅”,马素利领着记者离开马业强家的地窖(道)向东走,感到地道明显矮了很多,人得弯着身子慢慢挪动。马业强介绍,前人挖地道时想得很周到,每隔几米,墙上就凿有一个小洞,就是灯龛,里面可以放油灯。
马业强还指着头顶对记者说,现在我们应该是在古代的河床底下,土质与普通的土层不同。
由于这一段没有电灯,只能靠着手电筒的光亮前行,还要弯着身子以免碰头。在这个过程中,路过多个叉口。马素利说,这些岔口可以通到很多人家,全村大约有上百户人家有入口。
大约走了20分钟,拐过一个弯,地道突然变得高起来,前方也露出了自然光,原来已经到了石岗子小广场上的洞口。走出洞口,记者看到这里已经开始整修,上面罩上了天棚,洞口也装上两扇铁门。马素利说,村里准备建地道主入口,为了防止人们随意进去发生危险,所以安装了铁门,等地道全部勘测完成,入口和其他相关设施修建完成后,才能让游人进去参观。
李铭点评:
三涧溪村地道以前未见记载,这次发现的地道网,是山东甚至整个北方地区发现的最大地道网之一。现在已知的国内有名的地道是河北冉庄地道战遗址,但那是现代人挖掘的,而三涧溪村的地道是明代或清代时挖掘的。据初步鉴定,地道中发现最早的瓷片是清乾隆时期的,说明乾隆时期地道就存在了。
我认为三涧溪村地道最早是以家庭为单位挖掘的隐蔽所,后因战乱等原因,开始往纵深挖掘,慢慢相连成网。而这样做是经全村人同意,并由德高望重的人号召并筹划的。从现状看,这处地道只用来隐蔽人,没有作战功能。因大多数空间都较小,所以可以认定地道是暂时的藏身场所,主要作用是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
老建筑:残留不多,古味犹存;清代这里处在周村和济南两个最繁荣的商埠之间,整体实力很强,也出现了很多名人,村子里姓马的基本都是清代名人马国华的后人。
看完地道,马素利又带记者看了村中的老街和几处古建筑。最先到的是三涧溪村现存最完整的老街———富荣街。街为东西向,从东口进入,只有路南一侧的院落还保持着旧有模样。马素利介绍,这个村子主要有两大姓,一是马姓,二是赵姓。明朝初期,马、赵两家的老祖宗自河北枣强县迁到此地。见这里四面有水,适宜生存,便安居下来。大石岗子以西是赵家,以东是马家,只有一街之隔。后来慢慢繁衍,在清代时已经形成了较大规模。



在富荣街6号院里,记者见到一个地道入口,84岁的主人马老太太说,早知道这是地道入口,但没有下去过。夏天热时,有时把挡板掀开,让地下的凉气冒出来,整个屋子都很凉快。马素利说,村子里姓马的基本都是清代名人马国华的后人。记者在院子的外墙上看到多处拴马桩和拴马环。很多门楼前还留有青石雕成的上马石。
12号院门洞高大,用规整的青砖砌成,两侧有上马石。敲开黑漆大门,随主人进入,见门洞内还留有以前使用的门闩,影壁墙下部有3块雕刻着荷花等花卉图案的青石,虽已被改建,但仍能感觉到原有风貌。后院还保存有老绣楼——一座青石和青砖砌成的2层小楼。小楼很精致,院主人说小楼是祖上盖的,什么时间就不清楚了楼里面没有楼梯,2楼入口是一不大的方形入口,仅容一人通过,借助梯子才能上去。
这条街上还有几处院落保持着原有风貌,门洞、屋顶、山墙等地方还基本显露出旧时的风采。街上很静,只有几位老人在阴凉处乘凉,除了蝉声和偶尔的狗吠声,街上几乎没别的声音,显得十分静谧,可明显感觉到一种古意。
看完富荣街,马素利带记者穿进一条向南的小巷。巷子名桑园胡同,胡同弯很多,拐了3道弯后,记者随马素利进入一个小院,院子主人也姓马,是马国华的后人,其老伴姓董,已经83岁高龄。马素利说,董老太太家有一件宝贝,是当地名人马国华的匾。记者和几个人费了好大劲才把匾从屋里抬了出来。原来这块匾在西屋的墙上挂着,据说这间西屋是为挂这块匾而修建的。后因年久失修,董老太太将匾取下来,锯开当作放杂物的搁板了。记者看到,匾上的字迹还十分清晰,但有几个字损毁了。匾上刻有“梓乡保障”4个大字,其他字迹为“同治八年岁□□赐进士出身□钦加同知衔现任章丘县邑庠生马国华□□乙巳新正”,中间缺了几个字。
董老太太说,这块匾打自己嫁过来就有了,听老人讲已经在家里很多年了,但具体来龙去脉不清楚。老太太还说,看这桑园胡同小,以前有两个前门,两个后门,堵住胡同的两边入口,一般的土匪、盗贼就很难进来。村子外围还建有圩子墙,也是马国华主持修建的,上面有枪眼、炮眼,对保护村子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出桑园胡同南口往西不远,是马家祠堂。祠堂已经破败,但看得出当年的祠堂是比较精致的。马素利告诉记者,在祠堂前面原来还有一座戏台,可惜前些年拆除了,现在村子想重修祠堂和戏台,把“马家文化”也恢复一些,争取让村子更有历史感。
记者还发现,村中随处可见石磨、碾子、石锁、辘轳等旧物,这让整个村子透出一种古村气息。




李铭点评:
可以肯定三涧溪村当年是有很多大户的。像富荣街,并不比当时城市的街道窄,有的院落和房屋的建筑规格也较高,这都说明该村当年的富足。清代时期,很多章丘人和淄博周村人在济南做生意,而三涧溪村就处在这两个最繁荣的商埠之间。章丘人做生意挣了钱以后,为了光宗耀祖,就置地、盖房子,而济南的地皮和宅子肯定比章丘价高,所以他们都要回老家修建。从村中留存的《马氏家谱》上看,这个村子的整体实力很强,也出现了很多名人。
从家谱上看,村中有功名的、做官的人不少。马国华就是当地的名人,还有马国翰,更是名扬全国的文化名人,对中国古典文化有很大的贡献。但在当地,马国华的名气更大。
带戏台的祠堂规格较高,不多见。虽然祠堂已经破败,但形制不错,如能修复,对保护本村的文化有重要作用。
圩子墙:当年为了防御,专门考察北京城墙而修建,曾有顺口溜:“马国华,做朝廷,修的圩子赛北京”;今人制作城池模型,争取复原三涧溪村古风貌。
看完富荣街等老建筑较集中的地方,马素利又带着记者看了村里几处零星的老建筑:圩子墙遗迹———只剩下很少的砖石痕迹,如果不是指认,几乎看不出来。
陈家圈门:在村子中央,上部为拱形,青石砌成,上面有黑瓦屋脊,正中刻有“仁里”两个字。整个圈门保存完整,门的右侧墙上嵌有一块小石碑,碑文已经看不清楚,据老人们说,这是当年住在门内的住户集资修建的。
五圣堂碑:在东涧溪,存有一块清乾隆年间的石碑,碑半埋在土里,碑文题头文字为“大清国山东济南府章邱县东锦绣东四里东涧溪庄重修五圣堂碑记”。据记载,自明嘉靖三十四年,这里就建有“五圣堂”。在石碑旁边,建有一个亭子,由4根雕刻精致的石柱支撑。附近村民说,这些石柱是五圣堂的老构件,亭子的位置就是五圣堂原来的位置。
看完这些,马素利把记者带到离村委会不远的一个院子里,说这里还有一件稀罕东西。屋里,两位老人正忙活着。屋子中间放着一个大案子,上面已经大致“建”成一座小城池。老人说,这就是当年的圩子墙和村中主要建筑的模型。模型长约6米,宽近3米,很有气势。两位老人一位叫马守镇,一位叫赵福昌,都60多岁年纪。马守镇介绍,这个模型是根据《马氏家谱》的记载和见过圩子墙的老人描述制作的。原来的圩子墙南北大约长495米,东西长450米,清代同治五年修成。
马守镇说,整个圩子墙有3个门楼,没有东门。据说修建时,风水先生说,修了东门村内容易失火,所以就没有建东门。北面是“马氏宗祠”,西门内是赵家湾,南门内有三官庙,供奉的是尧舜禹三帝,还有药王庙和马王庙两个小庙。
马守镇告诉记者,圩子墙在以前就非常有名。当年为了抵御捻军,马国华专门到北京考察了城墙,并详细绘图,回来即招工修建。墙体主要用土坯砌成,墙上挖有多个小房间,数量不清楚,用来隐藏村中武装人员。每个小房间有3个枪眼,正面一个,两侧各一个,正斜都在射击范围内,让人很难靠近圩子墙。当年3个大门的门楼上都架有3门或4门生铁铸的火炮,一头粗一头细,也是模仿北京城墙上的火炮制造的。当年捻军进攻南门没能成功,就绕道走了。后来有名的土匪刘黑七在章丘抢劫,到了圩子墙北门,看到城楼上的火炮,没敢进攻就走了。这些在马氏家谱上都有记载。圩子墙保护了村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人们就编了顺口溜来纪念马国华:“马国华,做朝廷,修的圩子赛北京”。
记者翻看了《马氏家谱》,里面关于马国华的记载不是很多:“马国华,行四,字荣山,增贡生。济人利物,好义轻财。咸丰四年重修涧西家祠,十一年南寇肆虐,葺修锦阳关、黄石关及一切险要隘口。莫不亲身督工,不辞劳苦。率众御贼,屡捍大患。同治五年,监修涧西圩墙,却捻匪以救乡邻……”
看此段文字记载,知道马国华是个豪爽大气、仗义疏财且具有领导才能的人,而且还非常孝顺,怪不得,村里人都以是他的后人而自豪。
记者临别时,村党支部书记高淑贞说,村里已经计划利用古地道开发旅游,并带领村里的干部到河北省清苑县冉庄村地道战遗址参观考察。同时,还要请专家进行论证,争取能更好地保护好地道和其他古迹,把三涧溪村的文章做深、做透,让更多的人知道三涧溪村,前来三涧溪村。
李铭点评:
村中古迹虽已不成规模,但仍有一定历史价值,如能对其进行整体研究,还是会有新发现的。现在村里正在制作模型,这对后人了解和研究此村的历史文化很有作用。希望村委会能将古地道等古迹维护修缮好,开发好,这样不光能保护好古迹,还能为村子带来长远的经济效益。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