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北阡遗址发掘揭示:3000年前的青岛人种小麦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早在1958年,即墨北阡遗址就被确定,直到2007年,随着考古专家第一次发掘的顺利进行,遗址的神秘面纱才被揭开。今年3月26日开始的即墨北阡遗址第二次发掘工作,到现在已经结束。青岛市考古研究所、山东大学考古研究中心和即墨市博物馆对发掘出的遗存做了初步整理。目前,大部分整理工作已经完成。7月2日下午,记者采访时获悉,这里已出土和整理出了2000余件文物,发现了大量的炭化小麦。

浮选时发现炭化小麦

7月2日下午2时许,记者来到即墨市博物馆时,一名女青年正在对一袋袋泥土进行筛选。这名女青年告诉记者,她姓杜,来自临沂,到考古组已经一个月了。她现在和另外两名同事负责对这些泥土进行浮选,千万别小看这些泥土,这可是从北阡遗址里取来的,足有两千多袋。

即墨市博物馆姜保国副馆长表示,在经过初选的土样当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的炭化小麦粒,数量之多足可以证明当时的人以小麦为主食。

经专家研究,这些小麦距今已有3000年以上,以前黄河流域的作物以小米为主,但小米的产量要比小麦低好几倍。这些小麦的出土,说明青岛地区的人们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种植小麦这种“高效”作物的习惯。记者了解到,根据目前的研究,小麦距今1万年前起源于西亚,距今约4500年时,小麦传入我国,主要在新疆、陕西等西部地区种植。

出土文物两千余件

记者了解到,在西周墓的陪葬品中,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些青铜器。其中最为珍贵的有青铜舟、青铜戈和青铜鱼钩。青铜舟长约20厘米,宽约12厘米,深约10厘米,是一个带有双耳、椭圆形的容器。专家分析,它是用来装水、汤之类液体用的。出土的铜戈上布满厚厚的铜锈,但比铜舟保存得要好很多,几乎没有缺损。在出土的青铜器中,还有一个青铜制作的鱼钩。形状和现代的鱼钩相似,只不过个头要大很多,内径有5厘米多,鱼钩的铜丝直径约有半厘米,钩尖仍非常锋利,且带有倒刺。这个鱼钩的出土,说明这里原先就毗邻海岸线,祖先们有钓鱼的技能。

即墨市博物馆张馆长介绍,在两次挖掘中,共出土了铜鼎、陶簋、陶鼎、陶豆、陶罐、贝饰等2000余件文物。令人遗憾的是,这些陶器几乎全都破碎,虽然出土了近万块陶片,但没有一个完好的陶器,工作人员正在抓紧时间进行修复。等修复结束后,其将与市民见面。

专家们表示,北阡遗址发掘将进行5至10年。该遗址的考古发现,对研究当时此地的社会经济状况、人与自然之间的动态联系、人群组合方式、社会发展阶段以及社会性质、土著文化的变迁等重要课题,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学术意义。

■ 专家分析

发掘的墓葬全是“二次葬”

考古组的有关专家表示,在北阡遗址的第二次挖掘中,除了第一次发现的墓葬地外,又发掘了四座周代的棺椁墓。这些墓葬东西长约3.7米、南北宽约1.9米、深1.8米,葬具为一棺一椁。到目前,这里发现的墓葬全是二次葬,其中还有几处多人二次合葬墓,这是十分重要的发现。

二次葬又称“捡骨葬”,是在对死者进行第一次埋葬的基础上,捡取其主要骨骼进行第二次埋葬,二次葬既有单人二次葬,也有多人二次合葬。在目前发现的几座二次葬中,整个墓葬以一两个个体为中心,其他个体在外围环绕一周,呈现出向心型的排列方式,这种排列方式在目前国内发现的二次合葬墓中比较少见。另外还有若干墓葬呈现出上下叠压的分层埋葬方式。目前墓葬已经发现了18座,尚待发掘的墓葬至少在5座以上。

专家们介绍说,一个遗址中非常集中地出现这种极具时代特色的特殊埋葬方式,并且发现的全部墓葬均为二次合葬,这在胶东半岛乃至黄河和淮河下游地区尚属首次。山东大学考古学系老师、博士王芬对此表示,胶东地区出现如此多的集中墓葬并紧靠海边,这是非常少见的,说明当时这里的人类已经相当繁盛,对研究当时人类墓葬习俗等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责任编辑:vick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