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店“猿人洞”现裂隙 72年后抢修北京人“故居”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曾因出土“北京人”头盖骨化石而闻名中外的周口店遗址再次引起世界关注,在1937年大规模系统发掘停止72年后,以遗址保护为主旨的抢救性清理发掘昨日上午在周口店遗址第1地点开始。

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时机进行发掘?本次清理发掘会不会有重大发现?

昨日,本报记者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对发掘领队、中科院古脊所副所长高星进行了专访。

周口店遗址“猿人洞”现松滑裂隙

20平方米抢救性发掘不为找化石

原因:遗址“心脏”出现危情

“西剖面上部出现纵斜开裂,横向拉张趋势明显,在重力作用下随时有坍塌的危险。”

周口店是重要的古人类遗址,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刻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第1地点是周口店遗址群最重要的位置,也被称为“猿人洞”,其西剖面则是周口店遗址的心脏,是遗址最完整、最具代表性和科学价值的堆积体,是考古发掘的聚焦之地。

该洞穴在古人类生存的后期坍塌,洞壁的稳定性遭到破坏,1927年至1937年十年的大规模发掘清除了洞内的大部分沉积物,改变了遗址的自然状态,发掘后的剖面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中,出现了松滑、裂隙等现象,有局部坍塌和落石的隐患。2006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两期保护加固工程完成,但第1地点西剖面涉及到考古的发掘取样,在松塌、参差的现状下无法采取保护加固措施,也不利于对遗址地层进行科学展示。

“需要指出的是,西剖面近日出现新的重大危情,其上部出现纵斜开裂,横向拉张趋势明显,考虑到其下部几近悬空,在重力作用下随时有坍塌的危险。一旦坍塌,势必对现在的剖面造成更大程度的破坏!”高星介绍说。

目的:仅局部发掘旨在保护

“批准发掘面积为20平方米,历史上首次得到国家文物行政部门正式执照。”

“此次发掘不是以学术为目的、以寻找人类化石为第一诉求的主动性考古发掘,而是以遗产抢救、保护为主旨,为配合遗址保护规划而进行的考古活动,绝非大规模发掘,而是有限的、局部的发掘,国家文物局批准面积20平方米,实际发掘面积会更小。”高星说,这次发掘由中科院古人类研究所和周口店遗址管理处共同申报,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可以说是遗址在历史上首次得到国家文物行政部门正式执照的一次发掘。6月下旬至7月下旬将对遗址顶部开裂部位进行抢救性发掘,8月至10月将对西剖面整体清理和系统取样。

据介绍,此次清理发掘的目的:一是消除西剖面上部的开裂险情,消除残留堆积局部坍塌、落石的隐患,将剖面切割平整并调整出利于保存堆积的坡度;二是在清理时系统对地层进行观测和取样,以供沉积学、环境学和年代学分析测试,建立更加系统、精确的年代和环境变迁框架;三是通过改善剖面外观、放置更清楚的标识、利用揭取的样品进行地层序列复原等举措,提升遗址的展陈和科普水平。

猜想:能否发现北京人头骨

“我们认为发现北京人生存时期的某类遗存是肯定的。”

记者在考古发掘现场看到,西剖面的上方已搭建起防雨、遮阳保护棚,顶部开裂部位用钢索缠绕牵拉,考古人员正小心翼翼地敲打着泥土。北京人遗址管理处主任杨海峰介绍说,虽然发掘面积不到20平方米,但将要进行好几个月的工作,因为每一块泥土里都是珍贵的测试样品,里面包含着丰富的科技信息,清理出的标本、样品将及时运至室内妥善保管,珍贵标本将放置在保险柜内,确保万无一失。

“这是周口店遗址自1918年被发现以来,首次以保护为目的的考古发掘。可能大家最想问,是否会发现新的北京人化石,尤其是头骨。我们认为发现北京人生存时期的某类遗存是肯定的。”高星介绍说,需要指出的是,不仅人类化石,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和反映当时人类行为、技术的文化遗存乃至环境样品、测年样品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责任编辑:vick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