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四块陶瓷残片难倒众专家 诸多谜团待解

是什么器物上的?属哪个年代?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四块不是十分起眼儿的陶瓷残片 记者 袁锋 摄

在岐山县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普查队员新发现了四块陶瓷残片,喜中带忧的是,见多识广的省、市文物专家也不知它们是什么器物上的?又是哪个时代的呢?本报希望有关文物专家解谜。

据介绍,这四块从未见过的陶瓷残片,其中左上那一块呈圆锥状的,出土于凤鸣镇张家河遗址,为泥质红褐陶,素面,壁厚2-3厘米,残高10厘米,为宝鸡地区首次发现,器形不可辨,也就是说,不清楚是什么陶器上的,只好根据其形状,暂时将其命名为“厚壁尖底器残片”。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壁厚,一般陶器没有这么厚的壁。

左下那一块呈圆柱形的残片,出土于凤鸣镇刘家底遗址,质地为夹砂红陶,疑为陶器的足部。其高度9厘米,直径6厘米,外饰绳纹,推测时代可能是西周的。这种圆柱形器足在宝鸡地区也是首次发现,器形不可辨。右上的那块像是方足鬲残片,发现于京当乡双庵遗址,其质地为泥质灰陶,足外侧表面线刻有几何图案。残高4厘米。时代当为西周,在宝鸡地区是首次发现。

右下的那块为片状陶器残片,出土于凤鸣镇帖家河龙山文化遗址中,为夹砂红褐陶器物,一面素面,一面饰篮纹,残长17厘米,残宽15.5厘米,厚2厘米,器形不可辨。由于出土于龙山文化遗址中,它为龙山文化研究增添了一个新的器形。

宝鸡市考古队队长刘军社介绍说,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它的出现,不仅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在人类发展史上开辟了新纪元,而且由于其本身还承载了包括经济文化、意识形态在内的众多信息,对于人们认识和了解当时的社会风俗、饮食习惯和先民的审美特征等,都有着重要意义。此外,陶瓷有一个特点,它与丝绸、书稿等不同,书稿、丝绸容易腐烂不易保存,而陶瓷器就是打破了,也还有碎片存在,有碎片就有考证的一线希望。

记者了解到,这四块陶瓷残片尽管是在宝鸡地区首次发现,但同样也难倒了省上的文物专家。省考古研究院的有关专家在仔细辨识后表示,要解开这些陶瓷残片之谜,还有待于将来更多的考古发现。

责任编辑:vick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