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宫大火险伤“双墩文物” 四小时后降伏“火魔”

4小时后被扑灭,蚌埠科协办公用房完全被焚毁,造成一死两伤

8日清晨,准备到蚌埠市科学宫广场晨练的市民发现,这里已被警方设置的警戒带严格控制,不允许靠近。不用走近,市民们就发现,为大家所熟识的蚌埠科学宫大楼已经完全失去了往日的模样,饱受烈焰炙烤之后,大楼的惨状令人叹息不已。

大火烧了半座楼

昨日凌晨1时,接到线索后,记者火速赶往位于蚌埠市中心的科学宫火灾现场。

记者发现,蚌埠科学宫已是浓烟滚滚,火光冲天。科学宫大楼东侧的楼体完全笼罩在了火光中,红红的烈焰腾空而起,里面不时传出室内空调机受热爆炸的声音。消防官兵们正一刻不停地在用水枪加压喷射多处着火点。

鉴于现场火势仍较为猛烈,在采取了对该区域断电停气措施后,指挥部又下达指令,抽调武警和预备役人员增援,由建委组织人员调集沙石运输车,用于扑救。

凌晨2时28分,武警蚌埠市支队的100名官兵抵达现场。该支队13中队的马静指导员告诉记者,他们是紧急集合赶到的,任务是实施现场警戒并原地待命。根据省消防总队的部署,淮南消防支队也派出了车辆驰援。

文物档案牵动人心

蚌埠科学宫大楼为多个单位共同使用,其中,位于西部的蚌埠博物馆以及与大楼东侧相邻的蚌埠档案馆牵动着众人的心。

蚌埠博物馆馆藏了数件国家一级文物,而蚌埠档案馆则收藏了民国以来蚌埠各个时期的14万卷资料,其意义重大不言而喻。为保证上述两区域的绝对安全,凌晨2时03分,临时灭火指挥部决定,抽调主要灭火器械,对东部着火点进行分割,以杜绝火势向西侧的博物馆文物库房和东侧的档案馆大楼靠近。

四小时后降伏“火魔”

经过消防官兵的全力扑救,凌晨5时许,肆虐的大火终于被控制,消防官兵开始灭余火、控制复燃的工作。

得到自己单位所在大楼失火的消息后,蚌埠市科学技术协会和市文化局的相关人员纷纷来到现场,看到整个大楼的东侧成了黑洞洞的楼房,大家都无法相信,自己的办公室竟然一下就没有了。

蚌埠科技馆的工作人员张翔伤心地说,他1986年来此工作,家也住在旁边,“半夜听到消防车鸣叫,就知道周围有地方失火,没想到会是自己的单位起火了。什么叫水火无情,今天是真正知道了,转眼间就什么都没有了,真是可怕!”

两人受伤一人遇难

记者了解到,当日科学宫东侧楼内有两名守夜老人李某和路某,其中,在一楼宿舍守夜的李某成功逃生,但路某被困在了三楼,大火扑灭后,消防人员发现了路某的遗骸。

几经周折,记者找到了成功逃生的当班守夜人李师傅,惊魂未定的他告诉记者,睡梦中,他恍惚间听到楼上的路师傅高声喊他,说下面冒烟了,睁眼一看,一楼里侧一处电线正在冒火花,“也就10秒钟时间,火就蹿了起来,烟雾把老路给熏着了,我赶紧跑了出来,没想到我得救了,老路最后却没能出得来。”

此外,在火灾扑救过程中,附近平房里居住的一名老太太被120急救人员送往了医院,74岁的孙珍慧手臂和背部都不同程度被火灼伤。其女儿刘伟向记者回忆,她家住在距科学宫仅几米的位置,被大火燃烧的声音惊醒后,她就赶紧带着行走不便的母亲撤离,没想到,受热炸开的玻璃片还是把老母亲灼伤了,对此,她很心痛。

双墩一号墓文物无损

记者了解到,过火的蚌埠科学宫东楼为蚌埠科协机关与蚌埠科技馆的用房,目前已经完全被焚毁,失去了使用功能。

万幸的是,由于确定了施救重点,消防官兵及时阻断了火势,该建筑西侧的蚌埠博物馆文物库房和前不久出土的双墩一号墓葬的出土文物都得以保存,但摆放在大楼中间部位的中国花鼓灯博物馆二期展览用品、禹墟出土陶器有部分遭到烈焰侵蚀,具体受损情况尚在勘察统计中。

善后工作正稳步进行

记者从昨日召开的蚌埠市“6·8”火灾事故处理组会议获悉,火灾发生在8日零时40分左右,5时左右,明火已经被扑灭。因指挥得当、扑救及时,科学宫西侧博物馆库房安全,重要文物未受损失,科技馆一名值班人员在火灾中丧生。

目前,蚌埠市政府已经成立了由刘亚副市长牵头组成的指挥处理机构,调查火灾原因,统计火灾损失,处理善后工作,并采取果断措施,防止次生灾害发生。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