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良庆发现三块古匾 倡导“读书是正途”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光昭世德”牌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成均进士”牌匾已遭破坏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在封建制度下,读书入仕被列为“正途”,而对德高望重者或才学显著者,官方则常立碑送匾以示表彰,平民百姓也把得到官方这种赏识当作一种荣耀。最近,文物普查工作者在南宁市良庆区南晓镇发现3块牌匾,均与读书有关。

5月13日,当文物工作者结合牌匾拥有者的记忆,把3块牌匾的题字背景一一解开后,古代的一些读书和学校制度慢慢浮现于记者面前。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其中两块牌匾尚保存完好,另外一块却被当作桌子破坏了,留下了不少遗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成均进士”牌匾已遭破坏

读书取仕是古代的“正途”

在南晓镇新民村新州坡,至今很多村民还居住在青砖黛瓦的老宅中。其中,雷家在100多年前,出了引以为傲的“人物”,其因学识好,曾获得当时的广西提督赠匾。

来到雷家老宅,记者看到了一块布满尘埃的四字牌匾,长约1.5米,宽约0.6米,牌匾用上好的板材所造,红漆衬托。

拭去尘埃后,“光昭世德”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便显现出来了,牌匾的题头为“兵部侍郎巡视广西提督通省军务粮饷张为”,落款是“光绪已卯年孟冬月毂旦监生雷景昆立”,立匾时间为1879年。

“当时这可真是一种荣耀啊。”雷义书为雷景昆的第五代后人,他依稀记得,孩提时代,这块牌匾尚悬挂于老屋的正门上,一些外乡人过其家门时,还投下羡慕的目光。而后来家人因为担心牌匾被破坏,把它放在二楼保存起来。

尽管雷景昆的事迹没有文字记载,但是雷家人口口相传的是,雷景昆刻苦读书,最终进入了国子监就学,成了监生,从而得到地方官员的器重和赠匾,“光昭世德”是对雷景昆读书精神的极大褒扬。

对此,文物工作者解释称,“光昭世德”有前途光明之意,在当时,被视为社会栋梁的读书人有着崇高的地位,而不管是参加科举考试,还是进入到全国最高学府国子监就读,都可以入仕。

办学者在地方德高望重

在清代,除了读书,办学也同样让人敬重。

在南晓镇南晓社区南焕坡李其进家中,记者看到保存着一块1836年立的木牌匾,斑驳的牌匾长约1.5米,宽约0.6米,中间镌刻着“望重虞庠”四个大字。牌匾右侧清晰可见“特调宣化县正堂加三级录五次柳为”;左侧落款为“道光十五年钦赐正九品登仕朗李振星毂旦立”。

这些看起来生涩的题字和官名如何解释呢?文物工作者告诉记者,“虞庠”即为学校,“宣化县”即今邕宁,“正堂”是一县之长,而“九品登仕朗”可能相当于镇长一职。从字面上理解,就是道光15年,宣化县正堂为了表彰李振星办学出色,德高望重,代表地方政府赠予其“望重虞庠”的牌匾。

“对,这是表彰我曾祖父积极办学所赠的牌匾。”李其进一家人尽管搬入了新家,但是原来祖屋正门悬挂的这块牌匾依然保存完好,他告诉记者,当年曾祖父所办的私塾比较好,四邻八乡都有人送子前来读书。

“这是我家的镇家之宝,我要保存好,激励后人向先人学习。”李其进认为,这样一块励志的牌匾,是他家一笔财富。

人为破坏让牌匾故事成谜

同样在南焕坡,记者在村民黄有园家中,发现一块牌匾,长约0.7米,宽0.4米,上面刻有4个大字,横行是“成均”,纵行是“进士”。遗憾的是,因为黄家的先辈已于多年前将牌匾裁作桌子,题头与落款均没有留下。立牌匾年代以及何人所立,无从查考。

“直到有学识的人看见后,才知道它的文物价值。”黄有园告诉记者,先人没有留下这块牌匾的来历,到底是先人获赠的?还是捡来的?他也未闻。

“成均进士,并不是科举考试中榜者获取的进士。”对此,文物工作者解释称,“成均”古语之意为大学之意,后来泛称官设的最高学府,“成均进士”即贡生,在清代监生和贡生同为国子监的学生。乾隆皇帝以前,对监生加以严格考试,后来仅存虚名,一般未入府、州、县学而欲应乡试,或未得科举而欲入仕做官者,都必须先行纳捐取得监生出身,但不一定在监读书。

在采访中,文物工作者告诉记者,几乎每个牌匾背后都有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但是在普查过程中,他们发现,人为破坏已经成为人们揭开牌匾幕后故事的最大障碍,留下了不少遗憾。

责任编辑:vick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