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穿泉州“鬼吹灯”伎俩 合力斩断盗墓贼黑手


核心提示 一部名为《鬼吹灯》的网络当红小说,向世人展示了鲜为人知的盗墓故事。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古墓到底有多少,目前尚无完整的统计数据。据了解,泉州仅列入各级保护单位的古墓,就有近百处。至于其他一般的古墓,更是难以计数。然而,古墓多,盗墓者也多。泉州古墓,罕有没被盗墓者“光顾”过的。
盗墓,给一些清明祭扫祖先的后人蒙上了一层心理阴影,并造成大量文物流失。日常文物保护亟待加强,以防止盗墓者对文物的野蛮破坏。
1【现状】
泉州古墓“十墓九被盗”
2008年11月23日早晨,市区城东武肃王陵墓地,守墓人王定克按惯例到墓室上方除草。他发现墓室上方被人钻了两个茶杯大小的孔洞,一个深度1米左右,一个深度2米多。“不好,有人盗墓了!”王定克立即通知族人,并报警。
“当时幸好发现得早,不然就危险了。”王定克告诉记者,他是2005年到这里守墓的,以往都是隔两三天去除一次草,自从发生盗贼“光顾”事件后,他现在每天早上都要到墓地查看。
泉州开闽三王文物保护管理处的王聪荣告诉记者,武肃王陵是“开闽三王”王审邽之墓,是“开闽三王”墓中唯一保存完好的,为省级保护文物单位。墓为砖石结构,呈马鞍形,环砌灰砖,上堆封土。
防盗一直是管理处担忧的问题。“我们曾经想过在墓地附近安装一个探头,但考虑到盗墓者可能从远处挖隧道到墓穴,所以只好叫人在这里守墓了。”王聪荣介绍道。
盗墓者猖狂,已经成为令人担心的事。泉州拥有各个时期、不同朝代的古墓。目前,考古专家发掘过的最早的古墓是周代的。由于历史变迁的原因,泉州明清时期的古墓一般都在地表上,而唐及唐以前的古墓则在地表下。明清古墓大部分被盗过,唐及唐以前的古墓也未能逃脱被盗的厄运。因为,从出现“盗墓”这个行当开始,就形成了“当代盗古代,后代盗前代”的链条。
泉州市文物局副局长出宝阳介绍,我市现已知的古墓可以说是“十墓九被盗”。在未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前,无法确定被盗文物的价值和数量。但因为泉州在古时候乃闽夷之地,比较穷苦、落后,直到唐宋时期通商贸易才开始发达,慢慢出现了一些贵族显达。不过,因为当地没有较有势力和影响力的人物,再加上泉州地区不讲求厚葬,因此闽南地区除了祭祀的冥器之外,其他的随葬品不多。
2【揭秘】
一部真实的《鬼吹灯》
深夜,一群黑衣人拿着锄头,挖开荒山古墓,盗走里面的陪葬品,消失在夜色中……小说中的描述往往如此,但真实的盗墓,又是什么样的呢?
盗墓者多为找墓高手
泉州海交馆文博考古专家刘志成介绍,古墓一般是用石灰建成“龟壳”形,有的坟墓在龟壳中间部分以土代替石灰,可让后人在此添土,但这也成为许多盗墓者挖墓的着手处。“有的墓地上层所加盖的建筑物很厚,有几米高,盗墓者为排土就从墓地两侧挖入;有的盗墓者判断葬棺的所在地,从墓碑正前方开挖”。
刘志成称,古人往往为先人选一处风水宝地安葬,而“理想的风水宝地,是背靠主山,山环水绕”,高明的盗墓者大多精通风水玄学,普通的也具备一些基本常识,他们常常用此判断哪些山脉中可能有墓可盗。早些时候的墓碑往往没有刻字,若家中有人做了大官,便在墓碑上刻钱孔、龙、虎、花纹或者文字,同时会加埋一些器物,这种墓地易为盗墓者所觊觎。
开山鼻祖是修墓匠
说起盗墓者真正的开山鼻祖则不得不提到修墓匠。出宝阳介绍,在古代,一些修墓人由于对所修古墓的墓址、构造、“含金量”相当清楚,就监守自盗、掘墓取宝。
为了对付盗墓者,古人采取了五花八门的防盗措施,糖水灰是其中极其有效的反盗手法。泉州市文物局文物保护科科长陈温州说,这种以红糖、糯米、白石灰、红土等混合而成的糖水灰非常坚硬,有的经过几百年,用榔头等一般工具仍无法动其分毫,需用炸药才能炸开。
再有就是设疑冢。出宝阳说,有条件的人会设置“虚墓”,掩护真实墓址,使盗墓者难辨真假。而一些富人、贵人的坟墓往往雇专人看管。150多年前,为了保护祖先的墓地,泉港区后龙镇割山村人就从宗族中抽派一户人家,到远在莆田的孤岛守墓。如今守墓人已经传到了第6代,人数已经发展到80多人。
“上阵”多是兄弟父子
“专业盗墓者的组合多为铁哥们、兄弟或父子。”出宝阳说,这是为了防止在洞口接活的人图财害命,如果洞口的人见财起意,当洞下人快上来时猛一松绳子,洞下的人从四五米的高处跌下,洞口的人又赶紧把坑土向洞里灌,下面的人必死无疑。考古人士经常会在所发现的盗洞下面看到尸骨。
“这些专业的盗墓团伙还会开班授徒。”出宝阳告诉记者,这些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善于分析古墓,能很快确定主墓地址,甚至是墓内人头、脚的朝向等,对付墓内防盗机关也有一套办法。
目前,我市还没有发现这类专业的盗墓者。
装备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盗墓是高利润与高风险并存的行业,许多盗墓者为追求一本万利铤而走险,不少人甚至为此丢掉性命。
据记载,明代宣德四年(1429年),驻扎在王审知墓附近的种屯军30多人盗掘了王审知陵墓。盗墓的士兵们从宝顶上凿开了一个洞,用绳扎住一人的腰放入墓中。忽然,先下去的那个人呼之不应,上面的同伙们架长梯鱼贯而入,才发现先下去者已经死了。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考古人士说,古人为更好地保存尸体,往往会在尸体中注入水银,经过化学反应,这些水银蒸汽散布在墓内,盗墓者开启棺木后若吸入这股毒气,轻者脱发、瞎眼,重者被夺去生命。
盗墓者往往带着一盏灯。民间传说如果鬼不同意盗墓,就会把灯吹灭,这是一种活人和死人之间的协议。用现在科学来解释,这实际上是通过点灯来判断墓内的氧气是否充足。如果灯灭了,说明里面没有足够的氧气,下去就是送死。
而现在,盗墓者的装备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基本上都配备了氧气面罩和红外线探测仪,有的还配备了在400米开外就能见到人的夜视镜。“盗墓者连夜干活,快的话,两三个小时就搞定了。”一位长期抓捕盗墓者的民警说。
3【后果】
附生在古玩上的销赃链条
盗墓最主要的动机,是窃取墓主的随葬财物。司马迁在《史记》中论述社会行为往往为利益驱动时曾经说到,“劫人作奸,掘冢铸币”等敢于冒死而“不避法禁”者,其实都是出于对财富的追求。盗墓之后,下一个环节便是贩卖文物。
古玩店成销赃明栈暗道?
记者连续数日到泉州市区后城的一些古玩店“寻宝”。几家古玩店发现记者是个“有心人”,便主动递来名片,然后与记者“一见倾心”。
交谈中,记者了解到,许多古玩店的老板来自外地,其中以河南、陕西两省居多。当记者质疑这些古玩的正当来历时,一位来自河南洛阳的女老板不置可否。她称,店里的古玩均是到各处收购而来的,部分是卖家主动上门推销的,她也不能肯定部分古玩是否来自盗墓贼之手。
一业内人士称,市场上文物主要来源于三个途径:从古遗址墓葬、博物馆中盗窃;从古玩市场购买;从文物拍卖市场购得。而盗掘和文物黑市是其最直接的源头。他称,民间旧货市场普遍存在着超范围经营现象,不少打着“古玩”旗号的店铺,私下进行各种非法文物交易,成为犯罪分子销赃的场所。
私人文物收藏成焦点?
“收藏是人们陶冶情操、提升思想境界、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生活方式。”专家指出,这些年来,私人收藏文物已成为社会热点之一。许多收藏家收买文物只为了当投机商人,“把买来的艺术品放一两年就出手的是投机,持5年左右的是投资,只有持有10年以上的才叫收藏”。同时,许多收藏家无形中成为盗墓者的销赃对象。
对此,部分收藏家呼吁,相关部门进一步明确和加强有关管理制度和措施,正确引导个人的收藏行为。
文物走私活动猖獗
晋江人蔡铭超竞拍圆明园兽首,引发人们对文物走私问题的高度关注。部分被盗走的文物,可能就流失到了海外。
刘志成称,近年来我国文物走私规模越来越大,并逐渐走向集团化、现代化。走私方式日益多样化,从个人随身携带少量,发展到通过集装箱夹藏以及通过邮运快件渠道大批量多品种走私文物出境。
资料显示,近年来,国际非法贩运文化财产活动已经成为一种规模庞大的买卖。仅次于毒品和武器交易的巨额利润导致了全球性的文物犯罪,一些文明古国因此成为“文物输出国”。历史悠久的中国是世界文物贩子觊觎的“原料市场”,他们以巨额利润为诱饵,强烈地刺激着我国文物犯罪的蔓延。
专家称,像河南、山西、陕西等文物大省,群众性的盗墓挖坟以及贩卖文物之风屡禁不绝,甚至在一些地方形成行业。“虽然泉州不是主要的文物盛产大市,但文物流失也相当严重”。
4【应对】
合力斩断盗墓贼的黑手
古墓被盗严重,由此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据介绍,以全国已经发掘的数千座汉墓为例,目前只有3座墓葬幸免。
“我们在发掘古墓时,最担心的就是墓葬已经遭到盗墓者的洗劫。”一位长期从事考古工作的学者这样说。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古人“视死如生”,古墓成为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文化遗存,古墓里的文物代表着一个悠久文明的历史印记。
为了最完整地记录下古代文化遗存所反馈出来的历史、文化信息,考古工作者在发掘古墓时,并不是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随意发掘,而是通过对古墓进行科学的清理、记录、绘图后,再进行分析、比较、断代,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取古墓所反馈出来的信息,供日后研究之用,以此来补充或丰富历史。而盗墓行为,则对考古工作造成干扰和破坏。
市文化局一位人士认为,盗墓行为,严重破坏了古墓。由于盗墓者文化品位低下,鉴别能力欠缺,盗墓行为粗暴,往往导致许多有价值的文物被破坏,令古墓所能提供的历史、文化信息减少了不少,甚至完全消失。盗墓,是对人类文化遗存最野蛮的损害。
在应对盗墓者偷盗古墓方面,出宝阳说,由于大多数古墓都在郊外,应当发动和鼓励民众多注意可疑人物的出现,及时报告公安部门和文物部门。在销赃环节,海关、工商、文物部门一旦发现市面上有不明文物出现,要加大追查力度,追根溯源、顺藤摸瓜,严惩盗墓者。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