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发现战国古墓群 出土文物见证楚越文化交融

近日,湖南省湘潭县易俗河牛头岭原湘潭县瓷厂工地发现战国古墓群,当地文物部门正在发掘。考古人员从该古墓群的一号墓中挖出了铜砝码、琉璃璧、陶鼎、陶敦、陶壶等23件战国晚期重要文物,其中包括一把保存相当完好的青铜剑和一组3件湘潭最早的珍贵铁器。这些文物的出土,为研究楚越文化的交融和长沙、湘潭古城的形成提供了宝贵资料。

经专家初步考证,这是一处战国晚期的楚国墓葬群,共有6座墓葬,距今至少在2200年以上。3月11日,考古人员对一号墓葬进行了挖掘。一号墓是一座呈规则长方形的竖穴土坑墓,墓穴长2.4米,宽1.7米,残存深度约3米。上午8时,10名考古人员开始清理该墓的表层泥土,随着一步步掘进,5个陶壶最先露了出来。这5个陶壶挨在一起,大多已经破碎,其中1个是彩陶。随后,考古人员又挖出了多件陶器。此外,墓中还出土了1把青铜剑,铜剑旁边埋着一把长约1.8米的铜戈和1个戈鐏。这把青铜剑长60厘米,剑身长51厘米、剑柄长9厘米,轮廓十分清晰。铜戈不太完整,中间木柄已腐蚀,只剩戈头、戈鐏。考古专家表示,随葬物品表明墓主应是男性军人,或许立过战功,但详细情况有待另外5座墓挖掘后才能揭晓。

考古人员在墓室里还发现一套4粒铜砝码和1组铁器。从出土的铁器推断,在战国晚期,湘潭县一带的铁器铸造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这些文物的出土,为研究战国晚期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为研究楚越关系提供了新的材料。

战国时期,湘潭县易俗河属于当时越国人生活居住地,为何会有楚墓呢?有关专家认为,可能是战国后期,拥有先进生产力的楚国侵入越国,获胜的楚国人就在这个地方居住下来。由于楚越两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古长沙、湘潭一带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其在楚国的战略和经济地位不断提高。

责任编辑:vick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