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家山坑遗址清底 还原商周先民的“单室套房”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为挖掘现场。邵丹 摄

经过为期近两个月的正式发掘,南京近郊最大规模的商周遗址———郭家山坑商周遗址日前已经进入了清底阶段。考古人员表示,从目前已发掘出土文物来推断,现在可以看到的近2万平方米遗址只是郭家山坑的这个新石器———青铜器南京先民的居住村落的边缘地带,整个村落的面积至少达到了5万-6万平方米。

300名工人一起开工

商周文化遗址正好位于国家重点工程京沪高铁沿线上,虽然施工方为遗址发掘让出了时间,但毕竟时间紧张,所以2个月的时间内,考古人员一直在争分夺秒地工作。昨日,当记者再次来到铁心桥附近的郭家山坑时,原本杂树丛生的两座小山包,已经被平整为一个大型的考古工地,几十个考古探坑整整齐齐地分布在两座山头,每个山头都被分割成了众多矩形的考古现场。

据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队工作人员介绍,郭家山坑商周遗址采用了难得的联合考古,共有三家考古单位:市博物馆考古队、南博考古队以及南京师范大学考古专业师生一起进场参与发掘。“最多时候这里共有300名工人一起开工,每个探坑里都站了人”。

4000年前的石箭镞依然锋利

在现场,记者可以清楚地看到大量的红烧土层及红陶、灰陶片,而考古人员透露,在1个多月的发掘过程中,发现了存在于这一带的多个文化层,其中仅明清墓葬就有20多座,多为土坑墓和竖穴墓等贫民墓葬。而在最底层,也就是新石器———青铜器时期,文物出土最丰富。这些文物可分为石器、陶器和青铜器三大类。石器中,不仅有大量箭镞,还包括有石斧、石锛、石杵、砺石、石网坠等等。而陶器则有陶鬲、陶盆、陶罐。另外还有残破的铜刀、铜鼎足等少量的青铜器。

在现场的一堆陶器残片中,记者发现了一个长约10厘米,最宽处约5厘米的箭头。乍一看像一件青铜器,“这是4000年前的石箭镞,你摸摸它的尖部,还很锋利。”考古人员告诉记者。果然,捡起来触摸,才发现真的是件石器。但是,因为被打磨得十分光滑,以至于历时数千年两边的锋刃还相当锋利。

商周先民的“单室套”10平方米左右

除了大量陶器、石器的发现,联合考古队还发现了属于商周时期的红烧土房址、墙基、灰坑、灰沟、柱洞、灶台、大型坑等大大小小遗迹有几十个之多。这为研究商周时期先民的活动有了重要的参考,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在现场,记者发现考古人员对各个房屋的形状和位置进行了圈定,“房屋的大小不一,像这些大概是一个人居住的,面积大概在10平方米左右,另一个较大的应该是个2口之家,面积大概20多平方米。”

除此外,专家还发现了一组奇怪的“圆坑”遗迹,这组“圆坑”每个都是1米直径的圆形浅坑,坑壁规整,且呈矩形状分布,用途却不明。

2万平方米仅仅是村落边缘地带

尽管对郭家山坑遗址的全面发掘已接近了尾声,但在近2万平方米的发掘中,考古队员并没有发掘出遗骸、作坊等存在,这似乎有些奇怪。

考古人员告诉记者,“一个村落应还有着明晰的功能分区,比如生活区、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区、祭祀区等等,但是,这次并没有找到当时人类的骸骨和墓葬,也没有大量的动物骨骼和食物痕迹,另外加工石器或者青铜器的‘作坊’遗址也没有出现。这只能说明,这次考古遗址还没有触及到郭家山坑古人类村落的中心位置。从地形来看,本次联合考古发掘的地方确实位于高地的边缘,按照新石器向青铜器过渡时期的人类定居习惯———人们更喜欢居住在临水的台型高地。现在的发掘地点其实只是村落居住区域的边缘,也就是说,这个村落要远远高于2万平方米。如果完整的话,整个村落可能达到6万平方米左右。这也是迄今南京近郊最大的一个商周遗址。”

责任编辑:vick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