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海域发现熊骨化石 印证两万年前与陆路相连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看看这块石头,样子是不是有点像熊掌?

这是定海渔民前不久在灰鳖洋海域100多米深处捞上来的。前天上午,舟山市博物馆副研究员胡连荣看后确认,这是熊类前右掌骨化石,“还是第一次发现,再次印证2万多年前舟山与大陆陆路相连。”

熊骨是古人类生产工具

这块古熊类化石,高15厘米、宽8厘米,骨底部分略呈三角形状,胸骨上长满了藤壶等海生生物化石。

熊骨化石底部有长期砸磨痕迹,中间部分略凹,掂量化石,感觉上比骨头要重,这是熊骨年代久远导致分子结构变化造成的。

胡连荣推测,远古人类把熊骨作为生产生活工具,比如砸磨比骨头软的动物皮毛、植物类的东西。早在6年前,当地渔民在那片海域不断捞上各种古动物化石,古凌齿象、麋鹿、德氏水牛等十几种、1吨左右古动物化石。

远古时舟山与大陆相连

有意思的是,渔民捞上如此多的古动物化石的地点都在一个海域——灰鳖洋菜花山附近。

根据舟山海图及地形地貌分析,那里是一个深达100多米的海沟,而周围海域只有二十多米深。胡连荣认为,这个海沟当时是一个很大的淡水湖泊,大量的古动物在湖泊周围生活。

据中科院有关专家对东海海域考古研究,远古时期由于第四纪冰川运动影响,当时年平均气温在6~8摄氏度(现在是16.7摄氏度),年平均气温接近现在的内蒙古包头一带。海平面比现在下降150米左右,整个东海全部裸露为广袤的陆地,就是我们所称的滨海平原。当时整个东海、海南岛、台湾均连为一体。舟山当时完全属于内陆地带。

气候寒冷古动物群南迁

由于气候寒冷,原来生活在寒带(淮河流域)的古动物群,为了避冷,不断向南迁移,一直到台湾海峡(台湾海峡已发现大量同种类古动物化石及古人类肢骨、古人类使用痕迹的骨化石)。

在胡连荣看来,动物迁移沿途的条件是植被水草丰富、湿地多。食草动物后面往往跟着食肉动物和杂食动物古人类,古人类以狩猎为生,也跟着动物迁移,此前在舟山海域发现过猎狗骨头化石。舟山册子海域发现的大量古动物化石,就是当年古动物群南迁途中留下的。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