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出土文物见证贵州乌江数千年文化变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乌江彭水电站贵州库区文物保护工程验收结束

11月30日,乌江彭水电站贵州库区文物保护工程验收会在筑结束,文物保护工程的一系列成果为填补我省空白的重要发现,见证了乌江数千年的文化变迁,大量出土文物是乌江数千年开发史的重要实物佐证。同时,文物保护工程的顺利完成,为电站的正常施工提供了保障,文化遗产保护与工程建设实现双赢。

验收会历时4天,与会专家赴现场对文物保护工程中的地面、地下文物点进行现场抽样勘查,听取保护工程实施单位的专题汇报,并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初步审计。该工程是彭水电站贵州库区首个完成验收的项目,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高度评价。

乌江彭水电站文物保护工程自2005年10月启动,2008年10月结束,历时3年,共计完成水淹区内16处重要地下文物点的抢救性发掘,基本完成12处地面文物的搬迁及资料收集工作。其中的考古发掘项目由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贵州省博物馆、中山大学、广州市考古所等多家科研单位协助,分三个阶段完成。16处地下文物点计有化石点、居址、窑址、墓葬等不同类型,年代涵盖奥陶纪、新石器时代、商周、汉、宋明等不同时段,而以商周和汉代遗存为主,全面反映了不同时期乌江中下游地区人群活动、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的状况,勾勒出数千年来乌江流域的文化生态及其变迁。

与会专家盛赞乌江流域的地下考古新发现与保护工作取得的成果,认为通过贵州考古人艰辛而严谨的工作,取得了填补空白的重要考古发现,其成果令人震撼。在学术的层面上,自新时期时代至明清时期的考古新发现,对探讨贵州新旧石器时代的过渡、乌江移民与开发史、古代聚落与当今村落的演变、文化板块与文化序列、文化接点与文化边界、江河在古代文化交流中的纽带作用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长期以来,经济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被视作一对矛盾,乌江流域彭水电站贵州库区文物保护工程的顺利实施则表明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的,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为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建设方及监理方代表认为,文物保护工程野外阶段工作的高质量和顺利完成,为电站的正常蓄水打下了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