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戏楼发现戏班题记 以楷书为主可辨认出45条

11月24日,记者从省文物部门获悉,汉中市文物普查队近日在汉台区普查时,发现清代戏班题记,获得重要成果。题记位于汉中开发区凹口寺村豁口寺戏楼,戏楼也是在本次普查中新发现的文物古迹。

据介绍,豁口寺戏楼在汉中城西10公里,是汉中至勉县的必经之地。戏楼为土木结构,面阔三间,悬山顶,外墙包砖,高台。戏楼分前台和后台两部分,前后房间用木质挡板隔开。前台口宽4.5米,深4米;后台宽8米,进深2米。据《陕西省戏剧志·汉中地区卷》记载,豁口寺中梁留有清乾隆年间维修的题记,现台口石柱有清嘉庆七年落款。

此次在戏楼中发现的题记留在前后台隔板的后台一面,墨书竖题,以楷书为主,大小不一,布满板面,因多次题写和相互覆盖,大部分已经模糊不清,可辨认出的初步统计为45条。有明确纪年的题记3条:“宣统贰年六月拾□同心班郭□□□”2条、“洪宪元年正月文华科班拜”。汉调桄桄戏科班题记共22条,牵涉班社13个:长春社、忠兴科班、伍福科班、玉顺班、少顺班、海口班、同心班、口和班、文华班、文举班、德松社、正兴社、复兴社。演员题记1条:“汉南伍福科班在此唱戏二月十四日伍泰”。演员涂鸦作品7幅。其他题词记4条。

这些题记反映了汉调桄桄戏早期的发展情况。长春社,为汉调桄桄戏最早的“长”字班之一,其时代约在清咸丰年间。伍福班为汉调桄桄戏、忠心班、复兴社等班社为汉调桄桄戏最有名的培训和演出团体,在汉调桄桄戏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豁口寺戏楼在清代和民国时期曾是汉中戏剧演出重要的台口,曾经有许多名伶在此演出,著名秦腔演员任哲中民国时就在这里登台献艺。考古专家认为,豁口寺戏楼和清代戏班题记的发现,为研究汉中戏剧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