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将开启大报恩寺铁函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蒸锅提碗”法示意图

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出土的宋长干寺神秘铁函放置在朝天宫地库已经3个多月,考古专家用“蒸锅提碗”法解决了“塔王”出函的难题。

铁函吐出许多“宝贝”

记者了解到,如今,包裹“塔王”的锦缎已经基本打开,专家用蒸馏水添加化学药品对锦缎进行了去污和消毒,对撒在锦缎上的金粉进行了加固。考古人员从夹缝里取出一些小块的丝织物。令考古专家惊奇的是,在丝织物上发现了“墨书”文字,保存十分完好。经历近千年的文字仍然清晰可辨,专家对文字进行研究后发现,文字上大多书写的是捐献者的名字。考古人员把丝织物储存在一个温度、湿度恒定,没有紫外线的环境下保护起来。

目前,“塔王”已完全露出上半身的真容,从上往里探视,可以看见塔腰处镶嵌了许多精美的各色宝石。在清理中,考古人员又从四边的夹缝中吸出了许多宝物,有各类宝石、玻璃器皿、铜钱等文物。

“塔王”出函为防氧化

3个多月来,为了防止鎏金阿育王塔和锦缎被氧化,铁函盖子开启后至今,始终用特制的玻璃罩盖着,同时考古人员轮流值班,不停地往铁函内充惰性气体氮,以隔断锦缎和氧气接触。原先认为,阿育王塔在铁函内相对比较安全,库房是恒温恒湿的,里面没有紫外线,不受到任何干扰,还可以输入惰性气体,防止被氧化。但实际上,锦缎和鎏金宝塔再不取出,放置在更合适的地方进行处理,有可能慢慢地会被氧化。3个月来,已经不如刚开启时那样簇新了。为此,南京的考古专家们担心阿育王塔在地面上与埋于地下近千年,是完全不同的环境,尽管采取措施,也无法完全保证不会出现变异,再不从铁函中取出,就有可能进一步“氧化”。

为何阿育王塔被“锁”住呢?记者了解到,此次出土的这尊1.1米高鎏金七宝阿育王塔,属全国第一,被专家称之为“塔王”。由于塔刹的山花蕉叶四个边紧紧卡住了铁函四角,加上塔身外面还包裹了锦缎,安放时,铁函和“塔王”之间没有留下多少缝隙。再加上铁函是铸铁材料,埋于地下近千年,早已锈迹斑斑,虽然锦缎看上去还是蛮新的,但与铁函粘在了一起,压在塔刹以下的部分,锦缎出现了糟朽。谁都不敢轻易乱动,一不小心就会弄破。至此,阿育王塔完全被“锁”住。

各项工作准备就绪

考古专家为方案一筹莫展时,一个发现解开了考古专家苦思苦想了近3个月的难题。

原来,在铁函底部与阿育王塔之间,发现有一块厚木板衬垫,考古专家说:“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惊喜,因为原来在没有清理完四面缝隙时,无法判断阿育王塔的底部放置机构,所以考虑中的方案多被推翻。目前可以判断,阿育王塔的底部没有粘连,出函有充分的把握了。”考古专家们估计,设计精密抓钩的方案可以施行,因为塔王与木板间有松动。这个方案类似于家里在锅中蒸东西时,提碗用的四爪工具,提吊时,再用绳子穿过阿育王塔的底部,由升降滑轮慢慢提起,塔王自然会安全出函。这样,铁函、锦缎、阿育王塔都不会受到伤害。

目前,各项取宝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只待选定最合适的出“函”吉日,开宝时会举行隆重的仪式。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