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明宫西宫墙位置确定 考古发现夯土厚度达12米

唐大明宫西宫墙的确切位置终于确定了,其厚度至少12米;我市南郊发现的元代官员马车,活灵活现制作精益求精;黄河改道致使陕西和山西黄河两岸的居民常闹地界纠纷,清朝政府仔细考证丈量秉公划分两省地界,这些事迹全部刻记于刚刚发现的黄河地界碑上。这是记者昨天从省、市文物部门获悉的最新考古发现成果。

大明宫西宫墙究竟身在何处?

近日,我市文物人员对大明宫麟德殿遗址的一段宫墙进行了局部发掘。通过对麟德殿遗址宫墙夯土层的认真研究,专家们发现这段宫墙底层的宽度竟然接近12米;这绝非是一般宫墙的厚度,只有大明宫禁城城墙才可能如此宽。除此之外,考古人员还在二马路附近的大明宫电影院原址开凿出两条近30米的勘探沟,也发现了宽度达12米的宫墙遗址。综合这些宫墙遗址所处位置,专家确定这些宫墙遗址乃是大明宫禁城城墙遗址,也就是大明宫西宫墙遗址。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截止昨天,长度达2256米的大明宫西宫墙的走向以及准确位置基本上呈现了出来。

元代都总管马车是啥样子?

在我市南郊,考古人员近日发现一元代墓葬,共获得各类文物52个。在这些文物中,最为引人瞩目的是一架陶马车。它是由大马、两个轮盘、车棚、车板和车轴等“陶质文物构件”组成。马车制作得惟妙惟肖,其轮盘直径大约有15厘米,车轮触地部分,凸显圆弧形,好像是给车轮上安装了车胎似的;陶马高18厘米上下,马鬃精致入微;马车车板长40厘米左右,车板四角各有一个雕刻龙头;车棚穹顶恰似屋盖遮风挡雨。从该墓墓志铭上可知,墓主祖籍乃元朝福州人,后居住西安,官至都总管。

清朝官府如何界定秦晋地界?

我省文物人员刚刚从民间发现一块特殊的清代碑石,其为山西和陕西两省在黄河流域首次发现的“黄河地界碑”。该“黄河地界碑”是在大荔县范家镇华原辛村发现的,石碑质地为青石,碑体基本完整,碑高159厘米、宽61厘米至64厘米、厚16厘米,碑首刻有“皇清”二字。石碑双面也均刻有字样,一面为“黄河地界碑记”,碑文详细讲述刻碑缘由,地界纠纷产生原因、解决问题的官员及过程、结果等;另一面刻录的是黄河地界碑的原始碑文。刻碑时间为清雍正七年十月谷旦。该石碑对研究历史上黄河在晋陕河滩地区泛滥成灾对两省百姓的危害,以及因河道频繁改道而引起的地界纠纷,以及清朝当时为解决纠纷而勘定两省地界的考证等,提供了实物依据和翔实的文字资料。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