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宫舍利函比床头柜还大 吊块青石板用半小时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大报恩寺遗物赑屃(音“毕喜”,传说中的龙之长子)

文字信息往往能揭开很多谜底,然而,大报恩寺地宫内铜钱上的铭文,却引起了人们更大的好奇。经过一天的清洗,考古人员依稀能够辨别出铜钱上的铭文繁体字:开元通宝和宋元通宝。

如果是明代大报恩寺地宫内的铜钱,应该是明代永乐通宝才对,为什么却是唐代和宋代的铜钱?会不会这个地宫是大报恩寺前身天禧寺的?也许,这个地宫是多个朝代的地宫摞起来的?如果这个地宫不是大报恩寺的,那么真的大报恩寺地宫在哪里呢?

也许,这些谜底都有待舍利函打开,或者更多带有文字的文物发现后才能揭开。

【新发现】

比床头柜还要大的舍利函

比床头柜还要大的舍利函!昨天夜里,考古专家们迎来了最让他们感到兴奋的事情,发掘出一个长0.5米、宽0.5米、高1米的铁质舍利函。舍利函出土后,被运回了南京市博物馆。

这个舍利函应该是全国体积最大的铁质舍利函。据专家介绍,这种舍利函的正式名称叫盠顶宝函,法门寺藏有佛指舍利的铁函长度不到0.3米,雷峰塔地宫藏有佛螺髻发的铁函长度也不过0.35米。

与和氏璧齐名的隋珠

据了解,除了铜钱、铁质舍利函外,考古专家们还发现了一枚和鸡蛋大小的水晶球——这个水晶球的名字叫隋珠。

在古代,和氏璧与隋珠齐名,后来隋珠成为了宝珠的泛称。此次出土的隋珠虽然在地底下尘封了几百年,但仍然水润通透。

佛学专家方广锠说,水晶和玛瑙、珍珠、琉璃等并称为佛教七宝,因此水晶球出现在地宫中并不意外。

快报记者夜探地宫

为了让地宫的宝贝不受影响,地宫口沿的木地板上,摆放着一台冰箱,冰箱的温度始终控制在4℃左右,文物从地宫出来后,直接放进冰箱保存……考古专家们对地宫进行了连夜发掘,一直到昨天清晨6点才收工。

夜间考古是怎么进行的?带着好奇心,记者对地宫进行了夜探。

好不容易“混”进去又被轰出来

午夜12点,南京一片宁静,但大报恩寺地宫考古现场却繁忙如旧。

出了中华门城堡,远远就能看见大报恩寺地宫考古现场的灯光,记者驱车快速来到现场。和白天相比,地宫100米外防守的警察没有了。于是,记者直接进入了地宫大棚外的围挡门口。这里,警察和几个保安还是很兢兢业业地守护着。

怎么才能进入地宫现场呢?记者把相关证件挂在胸口。果然,顺利地进入了地宫核心考古区域。

大棚内两台大电风扇呼呼地吹着,但依然非常燥热,还有蚊子经常光顾。而用木板铺起的L形栈道上,用来冷却的冰块漂浮在蓝色的塑料筐内,考古专家们井然有序地忙碌着:两个头戴白色安全帽、手戴医用手套、脚穿胶鞋的考古人员正在“井”底工作;而在他们头上,就是纵横交错的木支架撑着“井壁”,防止坍塌;井口上面也有很多专家严阵以待……不过,仅仅进去几分钟,一位眼尖的女士发现记者穿的不是考古队的衣服,而且证件和现场的工作证不太一样,记者就被很多人“轰”了出来。

吊块青石板花费半小时

虽然被赶出现场,但通过围挡,记者透过缝隙依然可以看到考古现场的一些动静。

昨天凌晨2点多,地宫突然热闹起来,“又是一块青石板!”考古人员把铁函取出来后,又在下面发现了一块青石板。

基于起吊前面几块青石板的经验,有人找出了铁链、粗绳,把青石板牢牢固定,然后通过“井口”的定滑轮把青石板慢慢“吊”上来——这块青石板足足有10厘米厚、1米左右长。记者发现,吊个青石板,考古专家们足足花费了半小时。

地宫考古进入“整修”状态

昨天上午,记者再次来到地宫,发现考古人员已经撤离。听现场人士介绍,发现的宝贝都已经被运回南京市博物馆了。大棚内搭起了临时帐篷,井口上的红色定滑轮也不见了……

“地宫又塌方了。现在要对现场进行再加固,做到足够安全后,继续对地宫进行清理。”目前,地宫发掘已经深入到了地下6米,由于这个地宫四周都是泥土,没有用砖进行加固,导致了地宫四周泥土的松动。

据了解,地宫发掘也将休息两天左右,用于整修地宫以及考古专家们的休憩。(快报记者胡玉梅施向辉实习生张静)

-阅读历史

大报恩寺旧址上曾经有4座寺庙

在历史上,大报恩寺所在的长干里,不但佛寺屡毁屡建,而且与佛祖舍利有不解之缘。

早在公元248年,印度高僧康僧在孙权的帮助下,建了阿育王塔,并将佛祖真身舍利供奉其中。

建初寺

大报恩寺旧址上最早的寺庙是建初寺。

长干寺

东晋孝武帝时,毁于叛乱的建初寺得到重建,更名为长干寺。

长干寺历东晋、刘宋、萧齐,直到梁武帝时续有建设,梁武帝曾三次到长干寺,或“躬亲礼拜”或“于寺设无碍大会”,或在此“发般若经”。他对长干寺的青睐,仅次于他对皇家寺庙同泰寺的重视。

长干寺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使用石函、铁壶、银坩、金镂罂、琉璃碗等不同质地的容器盛放舍利并瘗埋于塔刹之下的佛寺。

当时,北方僧人慧达在长干寺地下发现一只铁箱,铁箱内套着银箱,银箱内又套金箱。金箱内收藏着多枚晶莹圆润的佛祖舍利,另外还有佛祖留下的指甲和头发等物。笃信佛教的梁武帝萧衍对长干寺双塔进行改造,他将舍利分为两份,每份都用金罂、玉罂层层盛装,然后分别放入两座由黄金、宝石制成的七宝小塔中,最外层用石函封固。这两个石函连同各种宝物分别放入两座塔的地宫之中。

北宋端拱元年(988年),可政和尚于终南山得唐三藏玄奘大师的顶骨舍利,在长干寺建塔瘗藏;宋天禧二年,宋真宗下诏整修长干寺,并新建了9层佛塔,赐名为“圣感舍利塔”,塔下建地宫,收藏传世舍利应是毋庸置疑的。

天禧寺

天禧二年(1018年),宋真宗下诏将长干寺改称为天禧寺。元代,忽必烈诏改天禧寺为“元兴慈恩旌忠教寺”,元末寺毁于兵火。

报恩寺

明永乐初年,天禧寺改名为报恩寺。1408年,一个和尚为泄私愤将报恩寺的寺庙烧掉了。

永乐十年,朱棣决心重建报恩寺,不仅决定重建,而且要扩大规模。他下了一道诏书,要求重建的报恩寺按照皇家的宫殿风格建筑,可以使用琉璃构建。采用的琉璃瓦在明朝非常的贵气,如明故宫、明孝陵一般。

明代大报恩寺地宫究竟在哪里,里面藏有什么宝贝,明代的文章中都没有正式记载过。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