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洪坝是世界重大的科技考古发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良渚人这盘棋下得很大。

 

  100多平方公里的水利工程,大约相当于15个西湖。如此高坝、低坝的严密设计,如何控水、如何运输,这是城市规划,你能感受到它背后的设计者、领头人,需要多么强大的组织能力才能完成,他可能就是良渚的大禹。

 

  “一种文明有多高级,很大程度是看水管理体系的范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说。

 

  在论证会上,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李伯谦这样说:“100多平方公里的水利工程,在世界范围看,也不多见。海昏侯墓很重要,但我们这个比它更重大,不光具有历史意义,也是世界重大的科技发现。”

 

  专家们建议:尽快把水利系统列入良渚遗址保护范围,并纳入良渚古城申遗价值研究范围。

 

  模仿良渚人治水


  大禹成功,老爸失败

 

  看到良渚人治水的聪明才智,昨天之前还是治水第一人的大禹先生,服不服气?

 

  中国水利史,是从大禹和他老爸鲧开始讲的,距今4100年到4000年。而良渚文化则是距今5300-4500年左右。所以,可以想象:大禹也曾经吸取了良渚人的治水经验。

 

  “良渚人的治水经验,应该在治水传说系统中留有痕迹。”王宁远说,比如体现在鲧和水神共工的治水上面。

 

  不过,这两个人居然都失败了。

 

  《国语·周语》里有句话:“昔共工弃此道也,虞于湛乐,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而“壅防百川,堕高堙庳”,这八个字就是失败原因。

 

  “从良渚古城的水坝系统看,山谷间的多条高坝,为单纯的截水坝,南部的低坝也以把西北山地的来水留在洼地内为设计目标,这就是‘壅防’。而良渚时期人工搭的土台,也就是良渚人的房子,基本上都建在沼泽之内,就是‘堙庳’了。”王宁远说。

 

  这是为什么?因为不懂变通啊。

 

  王宁远说,大禹时代,当时的洪水并非局部气候灾害引起,而是由于全球性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平原河道出水不畅,形成逆流。所以,良渚人在沼泽平原上摸索出来的这套治水系统,被鲧照搬到没有海塘防护海拔较高的中原地区,根本就是无效劳动,当然“害天下”。而大禹采取了堵疏结合,就成功了。


  治水与文明的产生相关


  良渚已经进入王国阶段

 

  在昨天的论证会上,复旦大学教授高蒙河建议,在这次重大发现的意义里,应该再加一句:低坝设计建筑,代表了当时大型堆筑水利结构的最高水平。

 

  那么,我们来看看“当时”——

 

  跟良渚古城同龄的小伙伴,就是埃及金字塔了,都在距今5300年到4300年之间。而古埃及的水利系统主要是运河和蓄水池,与良渚古城的水坝并没有可比性。所以就防水坝来讲,目前世界上没有比良渚人更早的了。

 

  在国际学术界,许多专家都把大型水利工程和文明的产生、国家的形成联系起来。比如马克思,他认为,治水工程为代表的大型公共工程和文明的产生有密切关系。还有一位历史学家魏特夫,说得更绝对:治水是导致文明产生的直接动因。

 

  “治水需要一个总设计师,治水,就是一个共同协作而呈现的文明。”刘斌说。

 

  在论证会最后专家们这样确证:这一发现,进一步证实良渚社会已进入王国阶段,其价值可与同时期的其他世界文明媲美。

 

  江南水乡的人居生活


  是良渚人奠定的

 

  那么,5000多年前我们家门口的水利工程,跟我们的生活又有什么关系?

 

  要知道,我们和良渚人生活的太湖平原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地区。

 

  但是良渚人很聪明,把房子建高一点,堆土墩子,一来不会被水淹,更重要的是,堆墩所需的土方,挖出来形成了河道、池塘,河网密集,水稻就能种在村子周围。

 

  这个模式,就是考古学家所说的散点状密集分布的小聚落。“良渚聚落特征和现在的江南很像,所以说,江南水乡人居生活模式,是良渚人奠定的,5000年来没有变过。”王宁远说。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