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闽清下窑岗窑址发掘的收获 提供瓷器外销资料

  福建以及日本、东南亚近几年来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宋元时期的瓷片,其中很大一部分属于福建闽清东桥镇窑址产品。在我国沿海以及西沙、南沙海域的水下考古中亦发现大量外销的东桥镇窑址的产品。如西沙华光礁一号宋代沉船、广东南海一号沉船等,这些考古发现证实,闽清东桥镇一带的窑址在宋元时期是我国重要的外销瓷产地。其中下窑岗及其周边的窑址区即是东桥镇窑址密集分布区。

  由于下窑岗窑址一带山高林密,地势险要,为了改善交通状况以及兴修农业水利设施,当地村民兴修道路,挖掘水沟坑渠,对这一带窑址造成很大破坏。最为重要的是下窑岗一号窑址的窑炉遗迹还保存有较好的窑门、窑顶、投柴孔、出烟室、进气孔、护窑墙等窑炉结构,窑室内部还有成撂的匣钵,在我国宋元时期的窑址中是非常罕见的,对了解我省宋元时期闽江下游的青白瓷窑业技术有着重要意义,可以填补我省窑业技术体系的缺环。而且,由于窑炉长期曝露在地表,受村民耕种砍伐以及流水冲刷的影响,窑室顶部、出烟室、窑门等随时面临坍塌的危险。因此,2014年,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下窑岗窑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以便了解窑炉详细结构,做好资料提取工作。并以此次发掘为契机,对东桥镇一带的窑址进行一次系统的调查勘探,摸清这一带窑业规模,了解其内涵、保存状况等。发掘结束后,提出对该窑址切实有效的保护建议和方法。

  2014年12月底至2015年2月上旬,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闽清县博物馆在东桥镇、义由村等各级组织的大力支持下,联合对下窑岗窑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此次发掘主要在下窑岗一号窑址进行。共发掘面积320平方米,揭露一处窑炉遗迹以及一处作坊遗迹局部。除了对下窑岗一号窑址考古发掘之外,还对其周边窑址进行调查勘探,目前已调查确认100多处窑址。

  地层堆积

  整个发掘区地层堆积可分二层:

  第①层,为现代耕土层,较疏松,土呈灰黑色,夹大量植物和树的根茎等。厚0.1——0.35米,出土少量青白瓷片及垫饼、匣钵等窑具。此层下即露出部分护窑墙和窑壁。

  第②层,灰黄色土,夹较多树根。深0.1——0.35米,厚0——0.72米。出土青白瓷片、垫饼、匣钵以及窑砖。此层为窑炉倒塌后的堆积。

  窑内堆积可分三层:

  Y①层,灰褐色土,夹大量砖块等。深0.48——1.26米,厚0.36——0.87米。出土少量青白瓷残片、垫饼、匣钵等。该层为窑炉倒塌堆积。

  Y②层,灰色土,夹大量匣钵残片。深1.02——1.63米,厚0.1——0.28米。出土部分青白瓷片和生烧的碗。此层为倒塌前的窑内堆积。

  Y③层,红褐土,致密坚硬。深1.23——1.64米,该层为窑底烧结层。

  Y③层下为灰白色山体基岩。

  遗迹

  下窑岗一号窑址揭露一座保存较好的窑炉及其相关的其它遗迹。窑炉平面呈长条形,后段被现代坟墓叠压和破坏,未能揭露。窑头火膛保存基本完好,朝向西北,方向350°,揭露部分残斜长43米。窑室前端较窄,宽1——1.5米,后段较宽,宽2.2——2.55米。共发现窑门7个,均位于西壁,其中2个保存较好,5个门顶部均坍塌,窑门宽度一般在0.4——0.5米,门道宽0.5——0.8米。两侧均有护门道墙。投柴孔共发现28个,大多呈圆形,直径8——12厘米。

  出土文物

  下窑岗窑址出土产品均为青白瓷,器形以碗、盘、碟、研磨器等日用品为主,少量灯盏等。大部分器物均为素面,少量碗的内壁刻划莲瓣,内底部模印菊花以及折枝花卉等。还有少量花卉之间印有“寿”“禄”等文字。

  此次发掘揭露一座保存较好的窑炉,如保存部分完好的窑顶、窑门、火膛、护窑墙、投柴孔,进气孔等遗迹。窑室内还有成排的匣钵柱等。出土标本主要有青白瓷碗、盘、碟等,部分产品在沉船遗址以及日本等地均有发现。对研究我国古代窑业技术,瓷器外销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