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介两件合肥出土汉代陶瓷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1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2

 

  合肥历史悠久,其名始见于西汉司史迁的《史记·货殖列传》:“郢之后徙寿春,亦一都会也。而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可见,合肥早在汉代时就是一座沟通南北贸易的商业城市。秦汉时期的合肥城,建于南淝河北岸,临河而建城,这也是成为商贸城市的必要条件,其位置在今天合肥市区的西北部。

 

  上世纪50年代,合肥城的西北郊有一家窑厂,窑厂建于小山岗上,在取土烧砖瓦的过程中,常常挖出许多精美的古代遗物。从窑厂所在位置看,正是秦汉时期合肥城周边区域。后来文物工作者对这片区域进行了发掘,原来这里是一片汉代墓葬群。50年代至80年代这里出土了大量汉代文物,尤以陶瓷器最具代表性,本文就重点赏介其中的两件——青釉刻花陶壶(图1)与青釉布纹双耳瓷罐(图2)。

 

  先看青釉刻花陶壶,高25.1厘米,口径9.4厘米,最大腹径18.7厘米,底径11.8厘米。陶壶盘口,长直颈,球形腹,矮圈足。壶口沿刻划弦纹和水波纹,颈部饰弦纹、水波纹及菱形网格纹。肩部饰水波纹和两组菱形网格纹,并置四个桥形系,四系上方各饰卷云纹,四系内均衔一圆环。腹部则刻蕉叶纹两周,叶尖向下,作二方连续叠压。下腹部再刻卷云纹等图案。此陶壶胎体呈灰红色,胎质坚硬。器身肩部及以上全部施釉,因使用的关系,颈部的釉面已基本脱落,肩部釉面莹润,釉色呈青灰色。此种釉是以铅的化合物作为助熔剂,大约在700℃即开始熔化,是一种低温釉。众所周知,大部分陶器是不施釉的,汉代铅釉陶器的制作成功,是陶器向瓷器过渡的重要一步,是汉代陶瓷工艺的杰出成就。纵观这件釉陶壶,器型规整,纹饰繁缛,胎体坚硬,施釉均匀,特别是铅釉陶代表了当时最新的制陶工艺,此陶壶能够如此完整地保存到今天,实为难得。

 

  再看青釉布纹双耳罐,高21.8厘米,口径10.4厘米,底径12.3厘米。这是一件东汉时期的青釉瓷器,其胎质坚硬,呈灰白色,淡青色釉,施釉基本到底,釉层较薄,有积釉、流釉情况,但几乎没有脱釉现象。此罐造型规整,直口,圆肩,鼓腹,平底微凹。肩部有两个横置的桥形系,早期壶与罐上的系多为横式桥形系,隋唐以后才渐为竖式泥条系所取代。肩上部饰两道弦纹,器身满饰布纹(也称麻布纹),麻布纹是汉代陶瓷器上最常见的纹饰,是在烧制过程中,特意用麻布在釉面上贴粘而成,以作为釉面的装饰。古陶瓷学界一般认为,成熟的瓷器最早出现于东汉时期,烧造地在浙江省上虞县小仙坛、帐子山,慈溪县周家岙、桃园山等几个窑口,我们一般统称为早期越窑青瓷。它们以釉料中3%左右的氧化铁含量烧成青釉瓷器,并采用浸釉法施釉,釉层均匀,胎釉结合紧密,所以极少出现脱釉现象。这件青釉布纹双耳罐完全符合这些特征,是早期越窑青瓷的完整器,因此十分珍贵。

 

  汉代距离我们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我们可能已经很难完全还原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但通过这些精美的陶瓷器,还依稀能够窥见汉代工匠们的精湛技艺与不断创新的陶瓷工艺。同时,纹饰精美的釉陶器与代表时代潮流的成熟瓷器,反映出合肥城百姓较高的物质生活水平,证明合肥在汉代时就已是经济繁荣的城邑。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