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考古邛窑遗址 揭开800年最大民营“瓷企”衰亡之谜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邛窑发掘出土器物(图据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邛窑发掘出土器物(图据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上个世纪80年代的发掘中,邛窑遗址内五号窑包发现了大量的窑炉遗迹、建筑遗迹和丰富的瓷器、窑具等遗物;2013年至2014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理念与标准,编制了《邛窑遗址考古工作规划》。

 

  近期为配合邛窑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邛崃市文物管理局联合对邛窑十方堂遗址五号窑包西侧开展了新一轮的考古发掘工作。据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陶瓷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黄晓枫介绍,此次发掘完成面积600平方米,清理出建筑基址一处,作坊一处,道路遗迹4处。

 

  上个世纪80年代的发掘中,邛窑遗址内五号窑包发现了大量的窑炉遗迹、建筑遗迹和丰富的瓷器、窑具等遗物;2013年至2014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理念与标准,编制了《邛窑遗址考古工作规划》。

 

  近期为配合邛窑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邛崃市文物管理局联合对邛窑十方堂遗址五号窑包西侧开展了新一轮的考古发掘工作。据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陶瓷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黄晓枫介绍,此次发掘完成面积600平方米,清理出建筑基址一处,作坊一处,道路遗迹4处。

 

  此次发掘中,还出土有瓷器小件1840件,瓷器标本逾300筐。“多为生活用具。”黄晓枫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与历史上的“五大名窑”比起来,作为民窑,邛窑瓷器在当时四川百姓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结合成都平原考古出土的瓷器,“在当时邛窑的瓷器满足了本土瓷器需求的同时,还出现在峡江以及川北的广元地区。”

 

  事实上,不止平民百姓,邛窑瓷器还以书房用品的形式出现在读书人案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以“高端人群”为目标用户的“邛三彩”。四川新闻网记者了解到,“邛三彩”是唐代邛窑烧制的一种彩绘陶瓷器,可与当时北方的“唐三彩”媲美。“一般系宫廷、上层人士使用。”黄晓枫介绍,此前金河路考古中曾出土了三件非常好的邛三彩: 净水碗、五足香炉和莲花香薰,并已确认将会在成都博物院展出。

 

  根据四川省博物院内的介绍,邛窑广布邛崃境内,是四川古窑址中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品种最多、影响最深、烧制时间最长的一座民间瓷窑,创烧于南朝,盛于唐、五代,南宋中晚期停烧,历经800余年。

 

  在黄晓枫看来,与一般窑址衰败相比,邛窑的兴起以及消亡都与四川地区经济相关。四川地区一直是富庶之地,到南北朝的时候逐渐形成了本土的青瓷窑厂,包括青羊宫窑、琉璃厂、都江堰的玉堂窑等等。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对瓷器的需求让邛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南宋中晚期宋蒙战争首先在四川爆发,并持续了半个多世纪。战争后,四川人口“千百不存一二”,经济萧条,邛窑也随之走向衰亡。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