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水下考古能见度差时只能靠手摸

  为了发掘水下的古代遗址、沉船和水底文物,水下考古早在20世纪初就已经兴起。不过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潜水技术和装备获得发展,水下考古才得以建立。中国的水下考古起步较晚,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

  水下考古不仅需要潜水工程技术、海洋勘探技术等相关学科的技术支持,还需要从事水下考古的队员在专业考古技术培训外,接受潜水技术培训,最终具备在水下实际操作探方、进行测量绘图、拍照摄像等能力。而少数队员还得具备独立驾驶舟船、快艇等船舶的执照。周春水说,中国的水下考古队员,全部拥有“国际三星级”潜水员证书,能在30米以内的水深工作。其中接受过专门培训的,还可以在60米水深内工作。

  在下水之前,考古人员将提前进行水下物探。周春水说,水下物探的设备包括多波束水下声呐、浅地层剖面仪、旁侧声呐、短基线系统等,它们将帮助考古人员对海底情况有一个较为直观与全面的分析,便于在大范围内探测并发现水下文物。待圈定大致范围以后,就是考古队员下水。这次致远舰调查,队员们背的压缩空气就有40多公斤,而另外10多公斤设备,则主要包括相机、测绘等工具。

  对中国的水下考古队员来说,还有一些特别的困难需要克服。周春水说,中国近海考古,来自海生物的危险较少,但近海污染严重,能见度极低。即使带了水下探灯,能见度也只有一两米左右,有的地方甚至能见度为零。在这种情况下,考古人员工作只能靠手摸。

  除此之外,水下考古虽然大多数时候在夏天进行,但致远舰调查有几次时间安排在了4月,“结果潜到海底水温只有三四摄氏度,呆20多分钟就全身冻僵,只能赶紧走人。”更尴尬的是,近海渔网多,考古人员不小心就会撞上渔网缠住身体,此时只能让船上的队员赶紧拉人上岸。但如果队员上浮过快,极容易撕裂肺部。因此,渔网在台风、洋流等之外,几乎成了中国水下考古队员最大威胁。

  不过,自2007年“南海Ⅰ号”整体打捞出水后,中国水下考古已经成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