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出土七千年前芦苇席系中国现存最早编织品
2016-01-19 17:18:35 来源:钱江晚报 已浏览次
科学迷应该都知道,《自然》杂志是世界最权威的科学杂志之一。近日,它旗下同样很牛的期刊《科学报告》出版了最新一期,其中有篇论文,发布了一个浙江考古界的新成果——文中翻译过来的原话是这样的:
中美科学家鉴定了一片出土自浙江的芦苇席,距今有大约7000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有准确鉴定和测年的编织品。
这片席子,就来自大家还蛮熟悉的地方:余姚田螺山遗址。
这个遗址,小记之前已经报道过好多次,它属于河姆渡文化体系,也就是河姆渡人住的地方,2004年开始发掘至今,已经12年了。去年刚鉴定出的茶树根,证明河姆渡人是最早种茶树的。
而这一次席子的鉴定成果,又刷新了我们的记忆条:测年显示,这片席子出现于距今6645年到6775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比钱山漾遗址的丝织品遗存——也就是中国最早的丝绸遗存,还早了至少1000年以上。
换句话说,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用上席子的,又是河姆渡先民。
什么做的?
用芦苇编的
虽然论文提到的是一片席子,实际上,2010年左右,考古队员在遗址中发现了数十片这样的席子。田螺山遗址发掘领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孙国平告诉记者,这些席子都是在河姆渡人住的房子附近找到的,最大片的有一平方米左右,大部分和椅子上的坐垫差不多大。
回想起来,小记曾经见过这些席子。前年,孙国平带着小记在一个坑旁蹲下,戴上一次性手套,轻轻一挑——一小块密集的正方形物体,在烂泥里凸显,纵横交错的纹路,还很明晰,这种编法,并不复杂,和现在一些席子的做法差不多。
因为田螺山遗址海拔低,而且在饱水状态,所以席子这样的有机质保存得比较好。那时候,孙国平就推测应该是芦苇编的,但最准确的结果,还得通过科学鉴定。
去年下半年,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副研究员张健平带领的团队,开始提取样本,用了一年左右时间,研究了席子残片中的植硅体和细胞形态,并与中国编织技艺中常用的芦苇、竹子、蒲草作对比,发现参数与特征都和现代芦苇一致,证明了席子极有可能是由芦苇茎秆编织而成。
用来干吗?
夏天铺地上或是当门帘
当然,我们最关心的,还是这片席子究竟用来干嘛的。
席地而坐——你的第一反应估计是这个。但小记有疑惑,古代人的便当盒——饭篮子啥的也有用芦苇来编的啊。
张健平说,他们对席子表面附着物进行分析后,没有发现粮食残留,而孙国平说,席子出土时是片状的,所以推测应该是铺地上的席子,或者是造房子时挂的帘子。
古时候,在凳子茶几这些坐具发明之前,人们在家里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席子上度过的。
苏东坡在《南乡子》“自述”里,写过一句“凉簟(diàn)碧纱厨”,夏天最热的时候,他午觉醒来还要赖床,躺在纱帐里的清凉竹席上,读一会儿书。
在唐宋时代,夏季在室内地板上铺一层凉席是很流行的,但到了秋冬,就会撤掉凉席,改用毛织、丝织、棉织的地毯。
我们小时候用的最多的是竹席,现在高档一点的,会用牛皮席,但,这也是人家清代人早就享受过的啦。
比牛皮席更奢侈的席子,我们都没用过,就是象牙席。哪个名人用过呢?汉武帝,也就是第一代海昏侯刘贺的爷爷。《西京杂记》里写道:汉武帝“以象牙为簟”。其实,他命人打造象牙席,不是自用,而是送给宠妃李夫人的。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