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阿里琼隆银城遗址考古调查札记
2016-01-11 14:59:12 作者:于 春 胡春勃 来源:《大众考古》 已浏览次
“上部北方的草原上,有一头凶猛 的野公牛;
从山谷内传来呼喊声,从谷口处传 回应答声;
从卫地射出一只箭,就在彼此呼应 之间,射杀了猎物。
虎肉悬挂在铁钩上了,两旁有窥伺 者盯上了它;
如果不能火速前来拿取,过了明天 后天,鱼鹰和水獭将会吃掉它。
果然是一条大鱼啊,能抓就把它抓 住吧!
天上的银河地面的水,相距虽远也 能连在一起;
沿着河水越走越近了,往上走就会 直达天际……”
(马丽华:《风化成典: 西藏文史故事十五讲》)

琼隆银城遗址王宫区(于春摄)
这是吐蕃王朝第一代赞普松赞干布的胞妹赛马噶公主在神湖玛旁雍错边的帐篷里,流着泪写给兄长的一首谜语长歌,同时赠他一顶女帽和三十颗珍贵的古旧松耳石。松赞干布听到歌词,看到赠物,立刻发兵开赴象雄,俘虏了赛马噶公主的夫君——象雄王国最后一任国王李迷夏,并将象雄的一切部众纳入吐蕃管辖。
原来,赛马噶公主初嫁象雄国王李迷夏时,从卫藏千里迢迢来到象雄王都琼隆银城,不想备受冷落,终日以泪洗面,李迷夏始终不闻不问。恼恨交加的赛马噶公主最后搬出王宫,独居于神湖玛旁雍错湖畔,最终盼来了王兄的使臣,用一首谜语长歌呼唤王兄发兵攻打象雄,囚杀了李迷夏,以泄愤恨。
这段记载于敦煌藏本吐蕃文献《历代赞普传记》中的传说,揭开了象雄的灭国史,也引领我们将目光投向曾经的象雄王都——琼隆银城。早在2004年,西藏自治区文物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对琼隆银城遗址进行了初步踏查。参加者张建林先生十余年来一直对琼隆银城遗址的雄伟与神秘念念不忘,近花甲之年,终于率队踏上了传说中的象雄国都琼隆银城:2015年7月、8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西藏自治区文物研究所联合组成考古调查队,对琼隆银城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张建林先生任队长,夏格旺堆任执行队长。

琼隆银城遗址位置
调查队员于7月22日集结拉萨,花了4天时间适应高原缺氧、干燥的空气,并采购和准备调查所需工具、生活物资等。所幸此次参加调查的队员大部分系多次跟随张建林先生进藏的老队员,唯一一名首次进藏的硕士研究生又是健美爱好者,身强体壮,很快适应了高原环境。7月26日,调查队一行从拉萨出发,经318、219国道西行,历时三天,终于于7月28日到达了目的地。调查工作于7月29日上午正式开展,至8月30日结束,历时一月有余。
琼隆银城遗址位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札达县达巴乡曲龙村,村委会所在位置的海拔约为4230米。古代建筑、洞窟等遗存广泛分布于象泉河南、北两岸的山坡上,面积接近10平方公里,海拔约4300-4400米。象泉河北岸的遗址群即为传说中的“琼隆银城”,南岸的遗址群被当地人称为“琼隆卡尔恩玛”,即“早期琼隆城堡”。本次调查中,队员们对象泉河北岸的琼隆银城遗址地面遗迹进行了详细记录、测绘、摄影;对象泉河南岸的琼隆卡尔恩玛遗址进行了初步踏查,重点对其东北部的觉姆拉康石窟及周围洞窟进行了记录、测绘;对曲龙村新曲龙寺的诸多藏品进行记录、摄影、拓片。
大鹏展翅在象泉河的南北两岸
“琼隆银城”为藏语“琼隆威卡尔”之汉译名,“琼”意为“大鹏鸟”,“窿”意为“地方”,“威”为银子或银色,“卡尔”为城堡、要塞之意,汉译应为“大鹏鸟所在之银色城堡”。“琼隆银城”实际上是一个藏汉语结合的称呼。
到达曲龙村的当天下午,我们迫不及待的迎着落日奔向琼隆银城遗址。站在象泉河南岸的一条温泉钙华山脊上,远眺北岸的琼隆银城,立刻就明白了城名的来历与含义:城堡遗址所在的山体是古代湖盆堆积,被百万年的风雨侵蚀成土林,遗址北侧的断面上,暴露着厚度接近50米的银色土层,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遗址核心区域是一条凸起的山脊,山脊顶部是高墙建筑,山脊底部是一排佛塔和玛尼石墙,恰似大鹏鸟的头、身躯和爪;核心区的东、西两侧有两条大冲沟,土林断崖呈弧形向两侧呈包围状延伸,恰似大鹏鸟展开的双翅。百闻不如一见啊!我们按自东向西、自北向南的顺序,将遗址核心区域中南部编号为第II区、北部编为Ⅳ区,其东侧冲沟以东的区域编号为第I区,其西侧冲沟以西的区域编号为第III区;南岸遗址区域编为Ⅴ区。

浪涛汹涌的象泉河(于春摄)
调查进行到第3天时,村里的几个历史爱好者成为我们驻地的常客,一聊就到深夜。夏格旺堆的笔记本记的满满当当,手机当作录音机,记录了诸多当地的传说。他们强烈推荐我们去看看南岸的城堡,以及最近发现人骨的地方。听到“人骨”二字,大家激动的心都扑通乱跳,难不成是有古代墓葬?一行人驱车到山脚下,在村支书的带领下开始步行。陡峭的山一座连着一座,眼看着翻了三座山,海拔高度超过4600米了,大家累得气喘吁吁,还没有见到墓葬的影子。终于,村支书跳进一条大冲沟里,四处查看,用手一指,于是大伙儿开始铲土找传说中的“人骨”。对面山脊上,有一头野驴始终在监视我们的一举一动,直到我们放弃寻找失望而归,它才慢慢的踱步走开了。
下山途中,村支书又带着我们滑下陡坡,登上绝壁,来到南岸的城堡“琼隆卡尔恩玛”。原以为象泉河北岸的琼隆银城是唯一的“大鹏鸟”,当卡尔恩玛遗址陡然出现在眼前时,不得不惊叹:又是一处大鹏鸟的银色城堡啊!卡尔恩玛遗址所在山体构造与琼隆银城相似,延绵的银色土层下,密密麻麻的洞窟,间或有佛塔或建筑遗迹,大棚的双翅向两侧展开,面朝北岸的琼隆银城,南北呼应。象雄国的“大鹏鸟”展翅在象泉河的南北两岸。
密集的居住洞窟与院落
正式开始调查的前一天晚上,我们商量调查方案直到凌晨时分。面对城堡内层层叠叠的洞窟,大家心里都没有底。张建林先生曾在1985年主持过札达县古格故城的调查,经验丰富,他提议:为了尽量提高工作效率又保证工作质量,将队员分为三人一组,一人负责记录,另外两人负责测绘和拍照。于是我们六个队员分为了两组:夏胡金组、于席李组,张建林先生任总指挥,总体指导各组工作。鉴于参加调查的队员们均系首次接触到此类遗迹,遂决定从地势最为平坦、遗迹关系最为简单的第III区入手,逐步积累经验,以应付核心区复杂的状况。待队员们熟悉情况之后,变为两人一组:夏李组、胡金组、席于组。
没想到,在第III区调查的第一天下午,就遇到了一组复杂的遗迹:山坡上开辟一块平地作为院落,院子西侧的崖壁开凿了三层洞窟,每层3个,各洞窟间或有打破关系。下层洞窟入口大部分被沙土掩埋,上层洞窟没有通路可上。夏胡金组勇敢的承担了此处遗迹的调查任务,钻地的钻地,攀岩的攀岩,忙活了整整一天半的时间才结束工作。
4天之后,第III区的工作结束了。大家习惯了漆黑的洞窟里散落的牛皮和动物骨骼,习惯了在松散砂石堆积的山坡上健步如飞,习惯了下午如约来到的大风。调查第5天,信心满满的开始进攻第II区,果然,各组纷纷有所发现,惊喜一个连着一个,每天的调查都在兴奋中度过,完全忘记了饥饿和疲劳。
胡金组的两位男士擅长调查结构复杂的“连环”洞窟,每每遇到高高挂在悬崖上的连环洞窟,他们总会义无反顾的说:“让我们来!”张李组(原夏李组,夏格旺堆因承担了其他考察任务中途撤退了)包揽了铺满动物骨骼或牛羊皮毛的洞窟,还调查了一处有六层窑洞土林绝壁,我们称之为“张李组家的六层楼”。鉴于席于组的女士们有恐高症和恐骨骼症,位置不高、结构简单、窟内洁净的洞窟自然归她们调查。
山脊上的王宫、寺院与碉楼
第IV区位于核心区域的山脊顶部,由一组组高高竖立的墙体构成,应是王宫之所在;第II区所在的山脊中部有一组大型的高墙建筑(IIF24、IIF25),可能是重要的宗教遗迹;第II区山脊西坡上有南、北两座碉楼式的建筑(IIF12、IIDL1)相对矗立,推测应为瞭望、防御性质的建筑。山脊上的王宫、高墙建筑与碉楼式建筑遥相呼应,编织起城堡内王权与神权的保护网。
夏李组在第II区调查时,首次发现了洞窟内开凿大型侧室之例,该洞窟(编号IID24)就位于上述碉楼(IIDL1)的楼基之下。现存碉楼的内部经后代改造,已经无法进入,难以确定其内部是否有通道通向其下部的洞窟。但从洞窟与碉楼之间的位置和修造方式来看,显然是经过统一规划而修建的,二者是并存关系。夏李组花费了两天的时间用文字、线图和照片说明碉楼与洞窟之间的关系。
王宫区的东、西、北三面都是悬崖绝壁,南面通往王宫区的道路早已坍塌,犹如孤岛。探路的司机群培顺着十余米高的陡直墙基像壁虎一样爬上去,钻进高墙内,许久不见声响。再次出现时衣服口袋鼓鼓的,沿着石墙爬下来,从口袋里掏出一大把粮食,说:上面有个装满粮食的洞。张建林先生围着王宫区琢磨了一上午,终于找到了十一年前曾走过的一条通往王宫的秘道。于是,张李组每天贴着悬崖往复两次,耗时五天,对王宫区的建筑和洞窟进行了详细测绘和调查。这就是不折不扣的考古探险啊!张李组是真英雄。
河谷中的佛塔与玛尼石墙
遗址所在区域的象泉河南北两岸,有二十余座佛塔遥遥相对。琼隆银城遗址主要有两处,其一位于遗址山脊核心区(第II区)两侧的冲沟内;另一处是象泉河南岸Ⅴ区的佛塔。琼隆卡尔恩玛遗址的佛塔遗存主要有三处,一是遗址中部,二是遗址下部,三是“觉姆拉康”所在山沟沟口。
Ⅴ区的佛塔修建在象泉河南岸的温泉钙华山脊上,调查期间每天都会经过。温泉钙华山脊间的道路或狭窄或陡急,时刻挑战着司机师傅的技术。最开始的一周,每天中午和晚上下工时,行至此处必然要跳下车来推车而行。后来的两周,路面逐渐压实,师傅们的技术也有所精进,冲到坡顶虽然颇显费力,但毕竟不用推车了。没想到,最后的一周,车子再经此处则如履平地,呼啸而过。
佛塔的建筑结构主要有两类,一类平面呈田字形,中央有十字墙体间隔;一类平面呈回字形,塔内有四方的回廊。结合采集到的擦擦、经书来看,佛塔的修建年代以11至12世纪为主,样式特征与象泉河流域古格王朝早期遗物类似。
琼隆银城遗址第II区的佛塔周围往往有玛尼石经墙(琼隆卡尔恩玛遗址则尚未见到),例如第II区T3、T4的北侧有一条长度158米的石经墙(编号IIMN3),南侧有边长约11米的石经台(编号IIMN2)。胡金组在调查此处遗迹时被折磨的呼天抢地:蜿蜒漫长的石经墙上,密密麻麻的堆满了雕刻精美的经文刻石,眼花缭乱,数不胜数。据夏格旺堆推测,玛尼石的时代大部分是15至16世纪,内容有藏文历法、经文、六字真言、十相自在图、发愿文等。第II区T6的周围,有一道回字形玛尼石经墙,墙体西侧有开口,可以进入。从开口修建的方向来看,进入石经墙后为顺时针围绕佛塔旋转。
佛教洞窟、壁画与经书
在象泉河南岸的琼隆卡尔恩玛遗址群东北部,有一处石窟寺遗址,当地人称为“觉姆拉康”,意为“尼姑寺”。金书波先生曾对其进行考察,并在《从象雄走来》一书中介绍了石窟内的壁画,后捐资为石窟修建了防盗门进行保护。此次调查中,我们将有佛教壁画的觉姆拉康石窟及周围的小型洞窟进行了统一编号、登记和测绘。
觉姆拉康石窟群包括了多个小型禅窟、中型储藏窟、生活窟及四座佛塔残基。壁画窟编号为12号窟,因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作为粮食仓库,窟内壁画大部分保存完好,实属万幸。壁画内容为千佛和曼荼罗,正壁中央残留的小洞表明洞窟主尊为五尊悬塑圆雕像。张建林、熊文彬、夏格旺堆等专家认为,四壁绘制的千佛图像有明显的11——12世纪古格王朝早期佛教壁画的特征。
壁画窟周围洞窟的调查任务交给了席于组。禅修窟面积较小,平面接近圆形,四壁空无一物,窟底铺着一层细腻纯净的风化沙土,让人不忍踏入。储藏窟形制较为特殊多样,如第14、15、16号窟前后、上下连环相套。第14窟的窟口被垒石和坍塌的沙土掩埋,窟内淤积了大量沙土,匍匐爬进洞内后完全无法立身;从14窟通向15窟的通道宽60、高50厘米,艰难地挤进去后,窟内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只能凭借手电的光亮进行测量和记录;15窟地面与16窟地面的高差接近150厘米,只能搭人梯上下。但是,强烈的好奇心让人忘记了漆黑和恐惧,笑声回荡在连环窟内。
最为特殊的是觉姆拉康第1、2号洞窟。进入洞窟前,在窟外的山坡上发现了狼的粪便,里面夹杂着明显的动物骨骼残渣。原来这里还有狼,心里不禁暗暗发慌。进入1号窟后,窟内平面呈圆形,面积不大,窟内壁开凿一个高约90厘米的通道。探头朝通道的两端一看,漆黑一片,深不见底。难道这里是狼窝?一阵狂呼乱叫,我们惊慌失措的跑到窟外。许久不见动静,又壮胆拿着手电朝通道内扫射,很安静,不像有狼。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摸索,才弄清楚,原来第1号窟和2号窟相通,通道呈尚未闭合的回字形,像一个未开凿完毕的中心塔柱窟。
琼隆银城遗址内的佛教洞窟亦为数不少。席于组结束调查的前一天,幸运地在第II区一处悬崖峭壁上的洞窟内发现了大量的手写和雕版印刷经书。洞窟左壁坍塌,正壁的凸字型基坛上散乱堆放着大量经书残叶,右壁角落里堆放着塑像的残片。显然这个佛教洞窟曾遭到过有意破坏,塑像被砸毁,经书亦散落不成卷。从左壁坍塌处进入雪雨将风化的沙泥胶结成硬块,一些经书被掩埋其下,保存状况堪忧。
象雄文明难寻踪迹
此次调查期间,除了一个下午因雨被迫休息了三个小时,调查队一个月内仅调整休息了半天时间。面对山坡上密密麻麻的遗迹,紧迫感缠绕在每个队员的心上。一个月的调查结束了,我们对于琼隆银城的了解还停留在管中窥豹的阶段。
近年来,“象雄文明”成为一个热门词汇。象雄文明究竟是什么?象雄国境界如何?象雄国都琼隆银城在哪里?这些问题成为学术界争论的焦点。目前主流观点认为象雄即唐代汉文文献中的“羊同”。如《册府元龟》载:“大羊同国,东接吐蕃,西接小羊同,北直于阗,东西千余里,胜兵八九万,编发毡裘,畜牧为业。”一本著名的苯教藏文文献记载:“象雄有里、中、外三部分。里象雄是在冈底斯山西面三个月路程之外的波斯至拉达克一代。这儿的甲巴聂查城中有座山,山上自然形成密尊的形象。木里桑拉又在此建却巴城,他在城中修的秘法,将人体大小的巨石定在空中,后来人们用土石垒了台基把巨石托住。这里有大小32个部落,后被外族占领。中象雄在冈底斯山西面一天的路程之外,那里有詹办案夸的修炼地琼隆银城,这是象雄国的都城,这片土地曾经为象雄十八王统治。因为这块土地东面和吐蕃接壤,有时受吐蕃的管辖。外象雄是以穹保六峰山为中心的一块土地,也称松巴精雪。包括39个部落和北嘉25族。有穹保桑钦、巴尔仓等寺庙和修炼的岩洞。”其他藏文文献的记载亦与之大体相同。
在新曲龙寺喇嘛达瓦占堆的帮助下,我们对寺院旧藏的多枚藏文石刻进行释读,其中发现5块古代藏文石刻题记中明确记载了“王都琼隆”字样;在琼隆银城遗址附近的象泉河吊桥北岸,亦有一块石刻上明确记载此类字样(由于尚未完全考证内容,石刻具体时代暂无法断定,初步判断为明清时期)。距离琼隆银城遗址东北方向约16公里的噶尔县门市乡,象泉河与曲那河、噶得曲等河流交汇之处的广大台地上,曾经发现过多处早于吐蕃时期的遗址。如卡尔东遗址、故如甲墓地、泽蚌遗址及石器采集点、拉托墓地、纳恰墓地、查古尔墓地、塘卡玛顶石器采集点、曲松谷石器采集点等。这些晚期或附近的遗存,都在强烈的暗示着这里曾经是辉煌一时的象雄国都。遗憾的是,在此次调查中,尚未在琼隆银城遗址发现确切的、早于古格时期的遗存,象雄文明难寻踪迹。
张建林先生曾说:古象雄文明“研究工作的推进困难重重。但是有一点是大家深信不疑的,古象雄文明的发祥地和活动中心就在阿里高原的象泉河、狮泉河流域。它肯定产生过,生存过,辉煌过。”我们也深信,在以后逐步开展的琼隆银城遗址系列考古调查中,定会寻找到古象雄的芳踪。正如赛马噶公主的长歌:“沿着河水越走越近了,往上走就会直达天际……”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