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芝峙山头遗址考古有新发现比河姆渡遗址还早1500年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为现场挖掘的建筑遗迹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为小芝镇南丰村遗址

 

  小芝镇是位于临海东部的美丽乡镇,2014年,有考古爱好者在当地发现古人类遗迹,初步追溯到8500年前,比河姆渡遗址还要早了1500年。

 

  新闻的热度散去,考古发掘工作并未停歇。近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临海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对小芝峙山头遗址及周边地区进行了考古调查工作,并发布了《临海市峙山头遗址考古勘探试掘报告》,再一次确定了遗址的年代、面积、特征、保存现状等更多重要资料。

 

  昨日,记者赶到小芝镇,再探峙山头遗址。

 

  村民“当地历史始于唐朝”的印象被颠覆

 

  1月6日上午,阴雨天气,与小芝镇政府工作人员和两名村干部一块儿,记者赶到了南丰村附近的一处山头。早在2014年5月,记者曾到过这里,这片遗迹最早被湖北的考古爱好者胡为农先生发现,而后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重视。

 

  沿小路走上一处山岗,岗上是片桃林。记者从村民委委员毛必邦口中得知,这片桃林是村集体承包出去的,种了五六年,谁也没想到,脚底下会有那么多考古文物。

 

  上溯小芝的历史,当地最早的记载止于唐朝。毛必邦对记者道,约是唐代武则天年间,有毛姓三兄弟到临海一带定居,最大的兄长就安身在小芝南丰村,另外两兄弟分别在附近的龙岙和温岭泽国,繁衍至今。

 

  “从唐朝算起,那也就一千多年的历史。”村支委毛时环说,“按照这次省里专家的说法,这里七八千年前就有人定居了。”

 

  桃林中,出土“灰坑”“柱洞”等建筑遗迹

 

  穿过桃林,能见山岗上搭起两处狭长的棚子,钢管为架,玻璃作顶,每处十多平米见方。工作人员打开铁丝门,棚子里头是一道长方形的坑洞,坑洞四周切面整齐,内部是一道道不规则的沟槽。稍加想象,这些沟槽像是在地底挖出了一些廊柱石墩等遗迹后,从而留下的痕迹。

 

  聊下去,记者的猜测得到证实。毛必邦介绍说,据这几批前来勘探的专家介绍,这些坑洞里的沟槽,就是远古时候人类在这上面居住时,将树木埋在地下做立柱建屋。因为树木腐烂变质后与周边的土质不同,将这些灰质起出,就留下了各种形状的沟槽。

 

  为什么会有各种交错复杂的沟槽呢?因为遗迹上的人类活动不止一次,所以留下的痕迹也是层叠重复。据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布的报告显示,“根据钻探、试掘及众多地层剖面的观察,可以确定文化层在山顶及山下坡脚平地均有分布,总面积约50000平方米”。

 

  也就说,不光是桃林所在的山岗,这片山坡远近延绵,脚底下挖出来都分布着这些建筑遗迹。

 

  出土40箱器皿,追溯出这片遗迹的年岁

 

  走下山岗,就是2014年最初发掘时的一处山坡断面,停止勘探后,如今断面上已经长回一些草木。据毛必邦介绍,此前省里的考古工作人员来过两次,一次是2014年5、6月份,正是摘桃的时候;还有一次是2015年开春。

 

  期间,为了保护考古现场不被人为破坏,临海市、小芝镇两级政府和南丰村还组成了巡查小组,专门建立了遗址巡查制度,每天都有特定人员往来巡查,确保遗址不受到人为影响甚至破坏。

 

  小芝镇工作人员介绍,从2014年6月起,峙山头遗址上共出土文物40箱,保存于临海市文保所。

 

  这些文物都有哪些家什呢?毛时环告诉记者,村民认得出的,大多是些盆盆罐罐的碎片,还有一些石器,像用绳子绑在木柄上的石斧等。用专家的话说,这些出土的文物,是一些“平底盘、绳纹釜、双耳罐、圈足盘等器形”,但“保存不佳,完整器或能复原的陶器很少”。

 

  这片远古人类遗迹的年代,就是由这些出土的文物推断出来的。根据陶器的特征判断,峙山头遗址的新石器时代遗存主要包含两个阶段:早期具有上山文化晚期特征,年代约距今8500年;晚期具有跨湖桥文化特征,年代约距今7000年至8000年。

 

  遗迹的出土,对考古研究意义重大

 

  昨天下午,记者联系了临海市文广新局文物保护管理所工作人员郎爱萍,她告诉记者,实际上,对峙山头遗址的勘查工作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14年6月到8月,经过初步勘查,刮铲和观察了大量地层断面,初步了解了遗址的年代、范围和文化面貌。

 

  第二阶段是2015年3月到5月,主要工作是对遗址东坡进行了系统的钻探,为了解遗址东坡的地层堆积情况。

 

  第三阶段是2015年9月到10月,在山麓东坡及山顶了布设了8条探沟,尽可能地寻找遗迹现象,确认聚落的重心。同时,还对峙山头遗址周边进行了实地勘查,范围覆盖小芝镇全境及东塍镇的东南部,目的是了解史前时期这一地区遗址的分布情况。

 

  小芝峙山头遗址的发现,填补了临海市史前文化的空白,是继仙居下汤遗址之后,灵江流域发现的又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开启了灵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探索的序幕,对完整认识中国东南地区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有重大意义。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