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上林湖荷花芯窑址发掘作坊区

  上林湖越窑遗址作为唐宋时期越窑的中心遗址,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代表了公元9 至10 世纪中国青瓷烧造技术和艺术的最高成就,推动了公元9 至11世纪中西方文化经“陶瓷之路”的交流与融合。作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越窑考古研究课题的重要一环,同时为了配合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与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于2014 年9 月至2015 年10 月对荷花芯窑址进行了主动性发掘。

  荷花芯窑址位于浙江省慈溪市桥头镇上林湖的西南岸边,是上林湖地区较具代表性的唐宋时期的越窑窑址,且地势较高,未被水库淹没,具备理想的发掘条件。1993 年下半年至1995 年上半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慈溪文物管理委员会曾对该窑址进行过考古发掘,揭露出龙窑两条,在窑炉两侧的废品堆积区出土大量精美标本,而对作坊区几乎未进行掘。此次发掘的主要任务就是揭露该窑址的作坊遗迹。荷花芯窑址坐西朝东,整体上呈向东的凹字形,北、西、南三面隆起部分应该为窑炉与废品堆积所在,原先发掘已揭露的两条龙窑分别位于北面与西面的山坡上。中间及朝东区域是下凹的平坦区域,从地形、地势及整个窑场的分布来看,应该属于作坊区域,因此本次发掘主要围绕着中间平坦区域展开。

  由于此次考古发掘以清理作坊遗迹为主。鉴于以往的发掘经验,在这一时期,房址是比较常见的遗迹。而该类遗迹通常规模比较大,同时许多单体遗迹往往是一个整体作坊遗迹的一部分,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我们在发掘中采取整体下降的工作方法,即各个探方独自发掘,地层单独编号,但做到基本同时下降,各自下降到相同的文化层位后,对相关的遗迹作出整体的判定,然后再作进一步的发掘。这样可以从总体上把握窑场布局和各个遗迹之间的相互关系。

  此次发掘面积近1200 平方米,清理了唐、五代、北宋诸时期丰富的地层堆积,揭露了包括房址、贮泥池、辘轳坑、釉料缸、道路和匣钵挡墙等在内的丰富遗迹现象。唐代地层堆积丰厚,出土产品十分丰富,产品质量较高,胎质细腻、釉色青翠、釉面匀润。器物装饰以素面为主,仅少数盏、盘类器物内腹刻划四叶对称的荷叶纹。施满釉、匣钵装烧为主,常见有多件叠烧现象,叠烧的器物之间使用泥点间隔,泥点密集,形状一般呈松子形。匣钵粗陶质。

  五代地层包含大量瓷质匣钵及瓷器残片。匣钵胎质细腻,胎色灰白,与瓷器的胎十分接近。瓷器产品主要有玉环底碗、盘、执壶等。器物装饰基本为素面。少量器物胎釉质量极佳,胎质极细腻,釉色天青,釉面莹润,属于秘色瓷类型。北宋时期器物组合较为简单,质量普遍较差,胎质较粗,胎色较深,釉面干枯,釉层薄而不甚均匀,凝釉明显。从地层清

  理来看,匣钵数量很少,故推测绝大多数产品应为明火裸烧。

  丰富的遗迹现象主要集中在两条窑炉之间的平坦开阔地带,包括房址6 处、匣钵挡墙多道、台阶路1 条、辘轳坑1 处、储泥池1 处、釉料缸2 个,为复原唐宋时期的越窑窑场布局提供了可靠的一手材料。

  房址基本上呈长方形,大小不一,个别不规则,基本为单间,匣钵砌墙,室内地面保存较差,较不平整。从房址内揭露出来的辘轳坑和釉料缸等遗迹来看,应该属于成型、配釉等制瓷作坊。

  挡墙以匣钵为材料砌成,一般高约50 厘米,长短不一。挡墙内外的瓷片、窑具标本等明显存在差别,由此可以推断,挡墙的主要作用是防止早期废品坍塌而进入后期作坊等遗迹中去。

  台阶路,宽度约为1 米,路面踩踏硬实,局部坡度较大的区段以匣钵砌成台阶状,是沟通各类遗迹之间的重要纽带。

  贮泥池位于Y1 的西南角,在生土上下挖而成,四周用石块砌筑,内填以纯净的灰白色淤积性土,经鉴定为瓷土。

  发掘过程中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合作进行胎釉成份的检测,以确定唐宋时期越窑的胎釉成份、烧成温度、吸水率等基本的青瓷理化指标,为复制与复原唐宋时期的越窑奠定基础。

  与浙江中立秘色瓷研究所合作进行唐宋时期越窑的复制研究,在高能所测定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胎釉配方研究,以传统工艺复烧唐宋时期的越窑产品。

  这是首次对唐宋时期越窑的制作作坊进行大规模考古发掘,揭露出丰富的作坊遗迹现象,揭示了唐宋时期越窑的窑场布局、制作工艺流程以及窑业生产与管理等重要信息,为恢复唐宋时期越窑的制瓷工艺、窑场格局,推动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和浙江青瓷申遗工作提供了大量详实的野外材料。

  通过揭露的晚唐、五代、北宋时期丰富的地层堆积,可以建立唐宋时期越窑发展较为完整的年代序列,为越窑瓷器的更详细分期提供了地层学证据。同时也从地层上建立起唐宋时期越窑的主要发展过程,揭示了唐宋时期越窑从兴起到繁荣再到逐步衰落的完整过程。大量唐宋诸时期精美越窑标本的出土,大大拓宽了我们在造型、装饰、成型、烧造等方面对于越窑的认识,使越窑的内涵更加丰富多彩。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