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绛州州署现唐至清建筑遗存 出土万枚北宋钱币

  记者26日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获悉,山西绛州州署遗址考古发掘成果丰硕。历经两年多的细致发掘,考古工作者在该遗址发掘出从唐代至明清5个时期的建筑遗存,出土了12000余枚北宋铁制钱币,以及青花釉里红小荷蜻蜓鸡纹杯等不同时期的大量生活用器。

  绛州州署遗址位于山西省新绛县城西一处高崖之上,现存一座具有元代风格的州署大堂和明清时期修建的二堂建筑。其中,州署大堂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起,考古工作者对该遗址开展了首次发掘,发掘总面积达6300平方米,分两个区。

  据介绍,在州署大堂前院落外东侧发掘出12000余枚北宋铁质钱币,通过对部分除锈处理后看出,其种类主要包括宋神宗时期的“熙宁通宝”,宋哲宗时期的“元祐通宝”和“绍圣元宝”,宋徽宗时期的“崇宁通宝”“大观通宝”和“政和通宝”6种年号,皆为篆书和楷书两种样式,数量以“政和通宝”为最多。专家认为,中国铁钱始自西汉初期的铁“半两”,至北宋时期达到铁钱使用的一个高峰期。北宋初期的河东路(今山西地区)实行铜钱和铁钱并用的措施,到徽宗时,则只专行铁钱。绛州州署遗址铁钱的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北宋朝的货币政策和政治形势的走势。

  在绛州州署遗址发现了明清、元、金、宋、唐5个时期的文化面貌层。从清理出的建筑基址看,整体呈中轴对称的布局模式,有房址、道路、地面、排水、厕所、灰坑等。在中轴线中部区域,清理出一座清代的房屋基址,以青砖砌筑,面阔三间,柱础位置保存较为清楚,在两次间内还清理出两座位置对称的灶台,其形制为炉口居中,前端为长方形的出灰口,另一端为长约两米的烟道,推测其设施为当时房屋内的取暖设施,类似现在的地暖。

  绛州州署遗址出土陶器、瓷器的内涵也很丰富。瓷器以明清时期江西景德镇窑青花瓷为主,陶瓷以元、金、宋、唐时期山西晋南地区窑厂的产品为主,伴有陕西铜川耀州窑、浙江龙泉窑产品,所有器物均为碗、盘、瓶等日常生活用器。出土的3件灰陶绣墩,器型、大小、纹饰等基本相同,皆为鼓形,中空,顶面戳印梅瓣和叶纹,侧面上下戳印、划花装饰鼓钉纹及回纹,器型端庄,较为少见。特别是出土的两件青花釉里红小荷蜻蜓鸡纹杯,器型秀雅,纹饰精美,颇有生活情趣,是清代仿品。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