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先秦越人墓出土夔纹陶罐、青铜箭镞等大量文物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昨日上午,记者跟随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专家,来到九龙镇棠下村榄园岭先秦遗址挖掘现场。在这个2000多平方米的考古发掘现场,50个墓穴错落有致。

 

  据考古院考古研究室主任张强禄介绍,50座出土墓葬中有49座为先秦时期墓葬,也是广州自出土增城浮扶岭和萝岗大公山古墓群以来,第三个先秦古墓群的集中发现点。

 

  现场 2000平方米面积发掘50座古墓

 

  今年8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配合广州中新知识城工程建设,在九龙镇棠下村榄园岭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在勘探完6.5万平方米的区域后,确定对涉及建设的2000多平方米进行集中考古发掘。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一大片先秦古墓展现在世人面前。

 

  榄园岭的位置并不好找,考古发掘点原为被绿植覆盖的小山坡,周边仅有散落的居民楼。目前,2000多平方米的遗址已经全部发掘完毕。在遗址北区,清理出西汉早期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1座,出土陶罐、五联盂及小碗等随葬品9件。

 

  考古发掘最密集的区域在南部,出土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墓葬49座,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这些墓葬排列并不整齐,朝向为正东南方向,沿山势排列,长2.1——2.8米,宽1.2——1.4米。

 

  在先秦古墓群中,出土文物多为随葬陶豆和原始青瓷豆等,个别墓葬出土小件青铜斧和青铜箭镞,但保存状况较差,锈蚀严重。叠压在墓口之上的文化层当中出土大量曲折纹、夔纹、云雷纹、方格纹等几何印纹陶片,器型多为印纹硬陶罐、瓮等。

 

  ■古墓“丽影”


  五联盂:西汉早期的调味罐

 

  在榄园岭遗址西汉早期墓葬M1出土,陶制五联盂,由四个圆罐连接成正方形,中间托起一个小罐。五联孟的外形容易让人想到现代调味罐,那么它的真正用途确实是调味罐吗?还是仅仅是一件样式特殊的随葬品?

 

  据考古院研究员王慧介绍,《广州汉墓》收录的西汉墓葬中有两座墓葬有五连罐随葬,其中M1170出土的五连罐内存在有植物叶子的残痕,痕迹压叠成层,已无法鉴定。另一个M2260出土的五连罐中还保存有李核。考古出土实物证明了五联盂是一件贮藏调味料的器物。

 

  王慧透露,西汉南越王墓出土了众多的食物,其中肉食有鸡、猪、山羊、黄牛、禾花雀、竹鼠、海龟、笠藤壶、楔形斧哈、泥蚶、青蚶、笋光螺、耳状耳螺、河蚬、虾、大黄鱼、鲤鱼、广东鲂和中华花龟、中华鳖等;蔬果有芋、葫芦、黄瓜、冬瓜、羌、花椒、人面子、甜瓜、木瓜、青梅、杨梅、铁冬青、酸枣、橄榄、柑橘、桃、李等。西汉早期的食谱,已经非常丰盛。

 

  夔纹陶罐:佐证西周至春秋时期

 

  在榄园岭先秦遗址中,先秦时期古墓群出土不少印纹硬陶片,纹饰有夔纹、方格纹、篦划纹及细凹弦纹,多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纹饰的组合纹,器形为瓮、罐类。而这些陶片,也是判断时代的重要依据。“夔纹陶时期”,多为西周至春秋时期。

 

  王慧介绍称,20世纪30年代,在香港进行考古调查与发掘时,发现两端对称、类似英文字母F的纹饰,将其命名为“双F纹”。50 年代,文物考古界开始对这种纹饰有了新的理解,认为其形状与传说中的“夔”相似,遂称之为“夔纹”。

 

  70年代以后又将夔纹陶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称之为“夔纹陶(文化)类型”。夔纹陶类型分布的范围很广,遍布广东全省,西到广西东北的桂江、贺江流域,北到湖南南部的湘江中上游地区,东到福建西南部。在岭南考古中一般把夔纹陶类型的年代定在西周中晚期至战国早期。

 

  夔,是先民崇拜、敬畏、神化的动物形象,是当时人们对动物崇拜的图腾在陶器上的直接反映。“夔纹”的定名、分类有着较多的说法,有学者分类为“腾飞的夔龙”、“自立行走的夔龙”等。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