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墓:古今文明的对望与交融

  11月14日,随着海昏侯墓主椁室考古发掘工作的正式启动,南昌一时间成为媒体聚焦、世人瞩目的中心。面对纷至沓来的“长枪短炮”,杨军在感到应接不暇的同时,更多的是从内心深处泛起的欣慰和责任。

  身为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从2011年3月接到老乡举报盗洞电话起,杨军便挂上了考古队领队的头衔,带领一班人在南昌市新建区观西村老裘村民小组工作了近5年,期间陆续有全国顶尖的专家团队前来助阵。也正是这段时期的含辛茹苦,为海昏侯墓发掘日益彰显的“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前所未见的西汉文明图卷

  海昏侯墓园占地约4万平方米,错落有致地分布着以海昏侯和侯夫人墓为核心的大小9座墓葬和一座车马坑,周边还找到了我国目前发现面积最大、内涵最丰富的汉代侯国紫金城及其聚落遗址。如今发掘现场戒备森严、闲杂人等概莫能入。与之对照的是,南昌城区的江西省博物馆内,海昏侯墓新鲜出土文物的展厅前每天都排起了长长的人龙。

  其实在主椁室考古发掘之前,海昏侯墓带给人们的惊喜已经接二连三。在出土的1.3万余件文物中,包括10余吨200万枚西汉铜钱、成套编钟、竹简、伎乐俑、大型青铜蒸馏器、陶瓷及陶胎漆器储酒器等等。主椁室发掘开始后,10天之内,又陆续出土了大量的金饼、玉佩、马蹄金和屏风等。

  历史上被誉为“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的通衢重地南昌,此前因为一直没有重大考古发现而在南方诸地中略显尴尬。此番西汉海昏侯墓的面世,不仅比肩于随州的曾侯乙墓、长沙的马王堆墓、广州的西汉南越王墓,而且由于其完整的西汉列侯墓园和大量具有“长江以南之最”的丰富精巧的西汉出土文物,使之初步具备了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要素。

  作为与南宋沉船“南海一号”考古并列为今年国内两个重大考古项目之一,南昌西汉海昏侯墓所包含的珍贵历史文化资源,正在徐徐揭示人类文明智慧的一段结晶历程。

  现代文明对古代文明的呵护

  我国历来不主张对高等级大墓进行主动性挖掘,由于西汉海昏侯墓出现了盗墓贼“盗挖”的先兆,因此国家文物局批准了江西省对其抢救性发掘的申请。

  发掘前,国家文物局专家组亲自组织编写了各个发掘对象的具体方案,针对发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专家们制定了各类出土文物特别是有机类文物的《现场文物应急处理预案》,同时对墓葬现场文物存放、墓葬本体、墓壁加固、主棺吊运等进行了反复论证。

  在对整个墓园的形制和墓葬结构作出准确预判后,发掘过程仍然是慎之又慎。“在每件文物提取之前,每一位现场专家都要提出各自的意见和建议,综合讨论后方可进行。”杨军说,此次考古得到了国内十多家科研单位的支持与合作,许多文物的提取和清理都是国内的顶级专家亲自做,目的就是在文物发现的第一时间,让考古与发掘同步,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文物、最大限度地提取和记录文物信息。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此间表示,要按照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世界文化遗产的目标和标准,继续以“一流的考古、一流的保护工程、一流的展示工程”要求,推进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发掘和保护利用工作。

  事实上,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海昏侯墓出土文物,不但具有对诸多史实正本清源的重要意义,更饱含着现代文明对古代文明的传承与呵护。

  文明发掘中的科技含量

  西汉海昏侯墓调查和发掘前期,工作人员通过GPS定位、地球物理探测、电子全站仪布网测控等电子信息技术,在建立起较为完整的遗址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对发掘全程实现了影像化、数字化和科学化。

  “发掘不易,保护更难,出土文物数量和种类如此之多,其保护性处理和修复将是漫长的过程。”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徐长青介绍,在海昏侯墓文物的提取、清理、修复时,除了“微痕”“微环境”等常规技术手段,还首次运用了诸如低压氧舱等高技术手段,以满足不同文物对不同环境的“喜好”。

  以“湿时一堆泥,干时一堆灰”的丝织品文物为例,低压氧舱通过输送氮气以与氧气进行置换,使舱内氧含量最低可保持在1%左右,从而在低氧和密闭的环境中对丝织品等惧氧类文物进行保护和研究。此外诸如用于精美漆木器的饱水保护和用于青铜器的强制烘干等技术手段,都是当代科技进步带给古代出土文物的“恩惠”。

  我国著名秦汉考古专家信立祥已年近七旬,在海昏侯墓园驻地指导逾半年,谈起海昏侯墓发掘时充满激情,脸上两道受南方毒虫蜇咬后留下的长长的疤痕因而愈发的生动。他介绍,发掘现场除了应急性保护,对于结构复杂和脆弱的文物,广泛采用了实验室考古方式,即通过套箱将文物提取至实验室,然后严格遵循最小干预原则进行清理和修复。“此次发掘的一个重要标杆,就是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多角度、多层面地真实再现海昏侯的实际生活。”信立祥的神情难掩兴奋与自信。

  11月24日,科技日报记者在发掘现场,目睹了考古人员正紧锣密鼓地对西汉海昏侯墓主椁东西两室进行淤泥清理,之后将通过三维扫描等技术确定文物之间的层次关系,12月10日左右完成主棺的套箱提取,年底前完成主椁室的文物发掘和提取……

  “启灵篇兮披瑞图,获白雉兮效素乌。”人们期待海昏侯墓诸多谜底的揭晓、期待文物保护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更期待在现代科技支撑下对2000年前西汉文明的深刻解读。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