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首现旧石器时代文物 一万年前曾有人居住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左为披毛犀下颚骨化石,右上为人工加工的骨器化石。

6月23日,辽宁省召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阶段总结及成果展示会议,于康平县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文物,使沈阳再次成为本次会议的“亮点”,这也是沈阳首次发现旧石器时代文物,不仅将沈阳的考古史向前推进,也填补了一项空白。

骨器化石带有明显人工加工痕迹

此次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文物出土于康平县两家子乡,名为“坑西组化石”,共分两类,因文物发现地点附近坑西窝堡自然屯而得名。据了解,该地区地理为平缓的黑砂土,现为耕地,附近有100多户居民,主要以种植大田为主。化石出土于地下13米左右,该区域南北长50米、东西宽40米。

专家认为,“坑西组化石”中骨器化石带有明显的人类加工的痕迹,该骨器在生产、生活中用于切割、砍削,显露出旧石器时代文明的特点,这也是该文物发现的最有价值之处。旧石器时代文物的发现对沈阳市的考古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将沈阳考古史再次向前推进。

披毛犀距今万年以上

本次发现的“坑西组化石”另一类为披毛犀化石,其中较大一块为披毛犀的下颚骨化石,另一块为肱骨化石。

据了解,披毛犀是一种已灭绝的哺乳动物,曾是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狩猎对象。已知的披毛犀化石分布在欧亚大陆北部,生活时代大约距今12000~4000年之间。中国的披毛犀化石较集中分布在东北平原,在华北、西南也偶有发现。

专家介绍,披毛犀化石的发现表明了当时康平县地区的自然环境属于中温带的亚湿润地区,为大陆性季风气候。后来,由于气候变迁及其他原因导致了披毛犀的灭绝。

文物普查“战国以后时期”沈阳是重点

据辽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文物普查,旧石器时代文物发掘是重中之重,而前一阶段的发现却是少之又少。

对于下一阶段普查工作,专家表示“战国以后时期”的普查,沈阳应被列为重点。专家认为,沈阳作为东北交通枢纽城市,以及在东北的中心地位,是有一个漫长的衍变过程的,也是逐步积累而形成的,这个过程可能数百年,或上千年,还可能更长。因此,在下一步的文物普查工作中,一定要确立沈阳的中心地位,留意各种文物可发掘的迹象。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