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海昏侯墓:低氧工作间在国内考古工作中首次使用

  11 月14 日,备受社会瞩目的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M1)主椁室考古发掘正式启动。此次发掘,除了使用目前考古发掘中已逐渐普遍使用的电子全站仪测量、构建GIS 地理信息系统、三维扫描成像、无人机航拍等技术以外,建立低氧工作仓也是一大工作亮点。

  国家文物局驻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发掘现场专家指导组组长信立祥表示,此次发掘采用全程水处理和水保护,工作人员对椁室东南角出现的文物不断喷水便是其中的一种做法。

  信立祥解释说,由于墓内大量进水,提供了一个与氧气隔绝的环境,才能保证大量漆器等容易朽坏的文物保存下来。为此,此次发掘专门建设文物仓库用以存放漆木器、简牍、金属

  器、纺织品等。同样由于墓内文物长期处于绝氧环境,为了使后续工作环境不伤害文物本体,此次发掘建立了一个20 平方米的低氧工作间,以降低氧气对出土文物的伤害。“这种低氧工作间的做法在国内尚属首次。” 信立祥介绍说。发掘领队杨军介绍:“无氧和低氧环境能够减缓文物被氧化破坏,最大限度地保护好文物和它们背后隐藏的信息”。低氧工作间对工作人员是一种挑战,所有工作人员都将携氧气包工作,受环境影响,每一位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都会受到限制。

  据悉,为了保证主棺室开棺后,棺内文物得到更好的保护,专家组已经做好了前期的保护准备工作,搭建了600平方米存放椁板用房,并建设了4000 平方米用于漆木器、简牍、金属器、纺织品、实验室考古的文物保护工作用房。此外,在实验室考古间内,一个20 平方米的低氧工作间目前已经建立完成,易氧化损坏的文物都将在低氧工作室内保护。

  地下文物在考古发掘前与封闭的埋藏环境形成了相对平衡体系,减缓甚至阻止了文物腐蚀和劣化,使得文物在历经千百年后出土仍保留原有状态。

  但是,在文物出土后这种平衡状态被打破,含氧量丰富的空气致使文物迅速地被氧化。环境湿度变化致使文物表面水分不均衡蒸发而出现快速干裂、变形。各类微生物迅速滋生对文物造成危害。此外,光线也会加速文物的氧化和分解。

  在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下,有机质类文物中的书籍字画、纺织品、粮食、漆木器、皮革、尸体、骨质文物、象牙制品等,无机质类文物中的彩绘陶器、铁器等以及其他带有彩绘的文物容易发生质地材料颜色加深、变色、退色等损害。典型的案例是秦陵兵马俑出土时全为彩色,出土后即被氧化,表面颜色在数小时内消失退色,变成了黄褐色。某些情况下,病害发展很快,以至于有些文物来不及送入保护实验室就很快氧化劣化,导致一些重要文化信息丢失,给以后的研究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基于文物“低氧气调链”预防性保护技术思路,天津森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国家博物馆和北京大学等单位的专家、教授指导帮助下,研制出“移动式低氧气体工作站”“低氧工作室”“低氧储藏柜”“古尸低氧储藏柜”及“真空低氧密封储藏装置”等用于发掘现场文物即时保护的低氧链系统及成套设备。

  使用时,低氧工作站可以产生并输出氧含量少于1%,相对湿度可在20%至80%范围内调节的纯净氮气,送至低氧工作室(20 平方米),将工作室内的氧浓度和湿度维持在设定范围内。低氧工作站具有抽真空充氮功能,配合专用储藏袋可将已清理完的文物及时进行低氧包装。此外,低氧工作站还具有高压空气充瓶、视频闭路监控、抑菌、净化及增氧等功能。“低氧储藏柜”和“古尸低氧储藏柜”可对清理好的出土文物实现长期低氧储存。

  上述系统与设备应用于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发掘及对出土文物清理、修复、保管工作中,通过对低氧工作室内气体的氧含量、湿度、微量气体和微生物进行综合调控,实现了对发掘现场出土文物的即时保护。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