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剑川:中国最大水滨“干栏式”建筑聚落遗址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在成果论证会上,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王海涛 摄

来自国家文物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方面专家经过实地考察和论证,昨日在剑川宣布:剑川海门口遗址为目前中国发现的最大水滨“干栏式”建筑聚落遗址,为研究中国史前聚落类型提供了宝贵的实例。

从6月17日开始,来自北京、湖北、四川、云南等省市的考古、文物保护、历史建筑、旅游规划的专家在剑川县举行了海门口遗址考古发掘成果论证会。经过3天的论证,昨日,一份经过28位专家共同签字通过的《剑川海门口遗址发掘成果论证会专家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炉。在《意见》中,专家们一致认为,海门口遗址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大水滨“干栏式”建筑聚落遗址,其规模和震撼力在世界上也甚为罕见,为研究中国史前的聚落类型提供了宝贵的实例。

此外,海门口遗址的文化堆积清晰,延续时间较长,文化遗存丰富,其年代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器时代,从而填补了中国西南地区的史前文化谱系的空白。专家们认为,海门口遗址不同时期的文化面貌反映了该地区史前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将有助于中国西南地区史前文化交流的研究。

而海门口遗址出土的稻、粟、麦等多种农作物遗存,证明了来自黄河流域的粟作农业,其南界已经延伸到滇西地区;而稻、麦的共存现象,则为重新认识中国古代稻麦复种技术的起源时间和地点提供了重要线索。

专家对海门口遗址所作的另一个学术价值和意义是,海门口遗址本次发掘出土的铜器和铸铜石范,以确切的地层关系再次证明了该遗址为云贵高原最早的青铜器时代遗址,滇西地区是云贵高原青铜文化和青铜冶铸技术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专家们特别提出,海门口遗址具备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条件,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要求,申请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推荐参评2008年度中国十大考古发现。

剑川县县长李立钧表示,剑川县将按照专家组的意见,尽快实施遗址发掘区的抢救性保护工程。不宜展示的发掘区将很快回填保护,计划作为展示的区域将加盖临时性保护大棚,并对探方壁和木质构建采取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对于剑川乃至大理来说,这既是个机遇,也是个挑战,做好了是我们的本职工作,做不好我们就成了千古罪人。”李立钧说。

责任编辑:zhaosh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