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真土豪 出土了10余吨五铢钱还有一盒虫草

  海昏侯真够土豪!根据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布的消息,海昏侯墓北藏閤钱库出土有10余吨五铢钱(有200万枚),换作现在得值多少钱呀!考古专家给出的答案是,相当于现在的50公斤黄金,由此换算得出相当于如今的人民币1000多万元。

  据文献记载,早在汉初,南昌就已经逐步成为了全国最大的一处铜币生产基地。由此,不由令人猜测,海昏侯墓内的这些铜钱,是不是就产自南昌呢?另外海昏侯墓内出土如此数量的铜钱,又能反映啥呢?11月5日,记者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海昏侯墓考古领队杨军聊起了铜钱的故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海昏侯墓内出土的虫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墓内出土的五铢钱
 
  话题: 海昏侯墓内的10余吨五铢钱产自南昌?由头: 南昌曾是全国最大一处铜币生产基地

  多部文献记载南昌曾有铸钱史

  对于海昏侯墓内出土的10余吨五铢钱是否产自南昌这一话题,并非空穴来风。《史记·吴王濞列传》中写道,汉初吴王刘濞曾在豫章郡(今南昌)开采铜矿,“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这是怎样一回事?在汉代惠帝、高后时期,天下初定,郡国的诸侯各自安抚辖区内的老百姓。作为吴国属地的豫章郡产铜,而吴王刘濞手握资源,招致天下众多的亡命之徒,盗铸铜钱。同时,吴国滨海地区产盐,吴王刘濞又煮海水为盐,贩卖到全国各地,获利颇丰。正因如此,贸易往来加速,吴国所铸钱很快就流通于整个西汉境内。吴国由于经济富足,实力和资本日渐强大,境内不征赋钱,卒践更者一律给予佣值,因而得到人民的支持。

  那么,吴国时期的豫章郡在哪铸铜钱?宋代乐史在《太平寰宇记》中写道,相传吴王刘濞的铸钱场所在豫章郡铜山(今南昌城郊西山一带),“铸钱之山,时有夜光,遥望如火,以为铜之精光”,其盛况由此可见一斑。也由此,在吴王的大力开发和经营下,豫章铜山逐步成为全国最大的一处铜币生产基地。

  我省大批汉墓考古发掘发现窖藏钱币

  记者注意到,不仅在海昏侯墓内发现了如此数量的铜钱,近年来,江西考古发掘的大批汉墓中都出土有数量不等的铜钱,而且有十余个市县曾发现过钱币窖藏,窖藏钱币的数量从数公斤至数百公斤不等,其中有大量的汉代钱币,这正表明了当时钱币铸造数量之大。

  由此可以看出,海昏侯墓内出土的铜钱,极有可能产自南昌本地。就这一话题,杨军认为,这种可能性的确很大,但目前没有实际证据可以佐证。但其同时表示,在后续的考古研究中,他们会结合出土的竹简和木牍等文物,寻找相关线索。

  话题: 海昏侯墓内为何会出土巨量铜钱?由头: 反映了西汉王朝的“赙赠”制度

  出土10余吨五铢钱反映出当时崇尚厚葬

  “出土的10余吨五铢钱约有200万枚,按汉制换算相当于现在的约50公斤黄金,反映了西汉王朝的‘赙赠’制度。”杨军所说的赙赠制度,是一种怎样的制度?汉代的赙赠制度又是怎样的?

  古代丧葬礼极为隆重,耗财力很多,届时死者的上司及亲戚朋友,常拿财物助丧家办理丧事,这一习俗,称之为赙赠。《仪礼·既夕礼》曰:“知死者赠,知生者赙。”赙,以财物帮助生者;赠,以奠品吊祭死者。赙赠之俗,起于周代。到了汉代,统治阶级围绕着“死”的处理问题,除了丧葬制度的健全外,又盛行着厚葬的风俗,与此相关的赙赠也发展起来。

  正因如此,在汉代,由于崇尚厚葬,治丧费用越来越大。所以,这种敛财性赙赠,也就极为盛行。有的人,尤其是地主官吏和乡绅豪吏,凭借权位,勒令他人送赙,以其来购置产业,发财致富,拉帮结派,徇私枉法。如西汉时的朱建“行不苟合,义不取容”,就曾严词拒绝辟阳侯对他的拉拢。后来,朱建“今其母死,君诚厚送丧,则彼为君死母死”。友人贾陵将此消息告诉了辟阳侯,辟阳侯遂送赙百金。朱建受赙后,果然,反其往,变成了辟阳侯的死党。文帝时,辟阳侯被淮南厉王所杀,朱建也畏罪自杀,死于受赙。

  出土铜钱数量之大也说明海昏侯身份高贵

  按照汉代赙赠制度如此盛行可以看出,之所以海昏侯墓内会出土10余吨的五铢钱,除了其本身拥有着诸侯身份之外,极有可能是海昏侯去世后,其后人受他人送赙,由此有着如此土豪。当然,在目前来说,这些都仅是一种猜测,其中详情还有待考古专家的后续研究。

  话题: 名贵滋补药材虫草最早应用时间要改写?由头: 墓内2000多年前的虫草保存比较完好

  出土虫草或将改写其在我国最早应用时间

  冬虫夏草又名虫草,是我国民间惯用的一种名贵滋补药材,其营养成分高,可入药,也可食用,是上乘的佳肴,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但是,你能想象到吗?2000多年的西汉时期,海昏侯就已经在享受虫草了。据杨军介绍,海昏侯墓内出土的虫草,是装在一个漆木盒内。

  记者查询文献资料得知,有关冬虫夏草最早的文字,可见于清朝汪昂的《本草备要》(1694)所载:“冬虫夏草,甘平,保肺益肾,止血化痰,止劳咳。四川嘉定府所产者佳。冬在土中,形如老蚕,有毛能动,至夏则毛出土上,连身俱化为草。若不取,至冬复化为虫。”由此可以看出,在那时候,虫草已经作为名贵滋补药材得以应用。

  “虫草保存的概率很低,能够历时2000多年,还保存得比较完好,很少见,至少说在江西的古墓发掘中是首次发现。”根据杨军提供的海昏侯墓出土的虫草图片可以看到,虽然历史变迁,漆木盒被水浸泡,盒内的虫草沾着泥浆,但从形制等看来,与如今市场上流通的虫草无异。“这可以说明,在西汉时期,虫草极有可能就已经成为了名贵滋补药材。”虽然杨军提出虫草的详情还有待后续研究中进一步考证,但不由令人猜测,假如经过进一步考证,出土的虫草的确是如今人们所熟知的虫草,那么,虫草作为名贵滋补药材应用的时间就将改写。

  反映出当时海昏国对外文化交流已较频繁

  不过记者也注意到,其实在我国其他地方,已经发现宋代虫草痕迹。2007年12月3日,重庆市合川太平门一工地挖掘出一座宋代古墓,清理出“宋故邓府君墓志铭”、圆形石砚等罕见文物。在该墓中发现一块“宋故邓府君墓志铭”及10余块大小不一的石雕,石雕上多刻有青龙、白虎、侍从、虫草等。不过因为该古墓中仅是虫草出现在石雕上,没有实物,所以很难佐证。

  大家都知道,在我国,冬虫夏草仅产于青藏高原,冬虫夏草的原产地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海拔在3500米——5500米的高海拔地区。就此,杨军提出,这可以说明,西汉时期,海昏侯所在的海昏国与虫草产地的贸易等就比较发达。同时,也可以看出,在那时,海昏国对外文化交流也比较频繁。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