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将中国“千文一贯”币制由宋代推至西汉

  “中国古代‘千文一贯’钱币校量制度的史料文献记载可追溯到宋代(公元960—1279年),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文物,证明这一校量方式最晚起源于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专家组组长、知名秦汉考古学家信立祥说,这一发现将以1000文铜钱为一贯的校量制度向前推了1000余年。

  海昏侯墓葬的主墓坐北朝南,其中远离墓道口的北藏閤最为隐秘。今年3月份,考古工作者在清理北藏閣时发现了预估超10吨重、约200万枚五铢钱堆,再次证明了墓主身份的高贵和显赫。

  “尽管有迹象显示,钱堆曾坍塌过多次,但经我们测量,最高处仍有1.35米。”考古队员李小斌介绍,这是他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的古代钱币。一般墓葬中发现几十枚、几百枚就不错了,这样大规模的并不多见。

  李小斌的任务是发现这堆汉代五铢钱的摆放规律,并尽可能寻找到一串完整的五铢钱,以解答西汉时期“一贯是多少文”的谜题。

  用来串连铜钱的麻绳因为年代久远,早已腐朽成黑色的灰痕。考古队员们发现,直接成串取出来是不可能的,但好在绳子两头的单结还可辨认。

  “我们采取的方法是,通过绳结确定一串铜钱的起点,再按图索骥地寻找另一端的终点。”李小斌说,但经常找到一半,发现钱串早已坍塌而被迫从头开始;或者被另一串铜钱压住了,只能转而去清理另一串铜钱。

  这样“无用功”的局面一直持续到8月中旬的一天。那一天,李小斌和他的两个助手终于清理出一串两端都有绳结的五铢钱。用纯净水清洗后,他们细数了多遍发现,整整1000枚。随后,他们又陆续找到10串完整的铜钱串。一个重大发现就此诞生。

  “这是中国首次以考古方式证明唐宋以来以1000文铜钱为一贯的校量制度最早起源于西汉。”信立祥说,初步估算钱堆的铜钱数量在200万枚以上,估计是墓主人死后,皇帝直接颁赐的。

  考古工作者还发现,这批五铢钱分为3类,大致推断为汉武帝时期、昭帝时期和宣帝时期。钱币上“五铢”二字虽然都是小篆体,但字形方面有着明显差异。比如,早期的“五”字中间部门笔画较直,晚期则有弧度;早期“金”字上的正三角空间比较大,晚期则比较小。

  目前,钱堆已清理了三分之二以上,剩余将整体提取,作为今后博物馆展示的内容。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