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宁市湘江边发现一座商周古城
2015-09-25 09:23:14 来源:华夏经纬网 已浏览次
常宁市湘江与茭河交汇处,在千万年的泥沙冲积作用下,形成了一片肥沃的三角洲。河边坡地上生长着低矮的小乔木林,往南靠近居民点的地方是一片片规整的菜地。
2013年底,一把考古探铲打破了这里的宁静。考古人员破开土层,夯土城墙、护城河、古窑址露出痕迹,一片片网格纹、回字纹的陶器残片被从地底翻出,一座规模罕见的商周古城,慢慢地浮现在我们的面前。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吴顺东将这处古城遗迹称之为江洲城址。
2014年11月,正带队进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水口山铅锌矿冶遗址”考古工作的吴顺东,踏上湘江、茭河交汇处的三角洲地带。“位于小河大江的交汇处,适合早期人类的居住,便于获取自然资源。”看到这里的地形地势,他当即推测,这里可能埋藏着古代人类的活动遗迹。
2014年底,他带着一群考古工作者在这三角洲上开始调勘,随着调勘发掘的逐渐深入,他惊喜地确定了自己的推测,“地下文化堆积丰富,从新石器时代,到商、周时期,再到唐宋及近古三代,均发现了人类生产活动的痕迹。”
大范围的考古调勘工作逐步铺开,商周时期的古城墙、护城河逐渐露出了痕迹。考古专家大致摸清了古城的方位和人类活动的变迁。
“从新石器开始,这里就有了人类的生活居住点,最先开始是靠北,紧挨着湘江,后来居民点渐渐南移,离河岸越来越远。”吴顺东说,城墙、护城河呈现出南北走向,东边是城内,西边是城外。在城的西边修建了城墙,其他三面环水。
在城墙基础部位,考古人员发现了绛褐色的土壤,吴顺东称,这是时代特征鲜明的早商土壤。而在城墙和壕沟(护城河)的交叉点,他还发现了商周古窑址特征的红褐土。
考古发掘深入到地下十几米,发现了夯土城墙的基槽。在基槽里,还发现了当年建设城墙时留下的跳板槽,以及碳化的芦苇垫层。
“南方多雨,工人们在基槽底铺上芦苇,人踩在上面,可以方便行走。”吴顺东向我们描述了几千年前,人们建设城墙的画面。
商周时代的奴隶和工匠们,将江边采集来的芦苇铺在雨后变得松软的泥土上,在上面来回行走,压实基础、夯筑城墙渐渐地,一座颇具规模的土城在三角洲上建立起来。
埋在城墙基槽内的黑色芦苇碳粒,对考古专家来说具有巨大的作用,通过C14年代测定,可以确定该期城墙的修建年代。
此外,在护城河和城墙内还发现了木立柱的碳化颗粒,经过C-14测定后,同样可以用来确定城墙、护城河的建设年代,从而比较准确地断定古城的年代。
在古城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硬纹硬陶残片,上面有网格纹、斜四方形纹、回字纹等早期陶器纹饰,且讲究对称美。吴顺东说,它们是商周时期的人类文化遗物,表现出浓烈的早期土著越人的审美特征
最初,人们为了增加陶器表面的摩擦力,以便于把持,制作了一些简单的竹木模板,然后在陶坯上拍打出各种不同的纹饰,然后才进行烧制。后来,这些纹饰渐渐融入了美学思想,在陶器上刻画一些具体或者抽象的纹路,蕴含着信仰的因素。
在许多陶片上,我们看到了工整的网格纹。这大约是因为,人们以打鱼为生,渔网是他们维持生活的必备工具,于是渔网就成了他们的一种艺术题材。
在考古人员展示的一片陶罐残片上,我们看到了对称分布的网格纹、斜方格纹、回字纹。斜方格纹,可能是从渔网中抽象而来的一种几何纹饰。而回字纹,是一种源远流长的经典纹饰,在中国古建筑、家具、古典陶瓷上很常见。
回字纹,是指以横竖折绕组成如同古“回”字形的一种汉族传统几何装饰纹样。古文字学家认为:回字的字形源自于水在流动时产生的漩涡形态。因此,回字纹具有非常鲜明的水乡气息。又因其构成形式回环反复,延绵不断,有“富贵不断头”,连绵不断、吉利永长的吉祥寓意。
考古现场被称“魔鬼工地”,未来或有更大发现。
为了保护考古现场,防止外界干扰和破坏,常宁市江洲古城遗址一直禁止媒体进入采访。从去年12月开始,记者多番请求进行采访,但直到今年7月29日才获准成行。
当天上午,烈日当空,最高气温超过30℃。考古人员不停地往探坑内洒水,以保持土层湿润,同时小心翼翼地拿一把小铲子勾勒出一根根小线条,根据这些小线条来绘图。工作人员为了保持土质的原始面貌,采用了薄膜覆盖法,并且不时用农药喷雾机喷水保持湿润。考古工作,繁琐且精细,极度考验耐力和细心程度。
记者看到吴顺东时,他正站在湘江边的一片小乔木丛里,指导工作人员挖掘护城河的底部。一转身,看到他黝黑干瘦的面庞,感觉像是一位在烈日下耕作的农民。
“吴所带领的考古发掘工地,被大家称作是魔鬼工地。”常宁市文物局局长唐伍华告诉记者,吴顺东是湖南考古界的权威专家,素以严谨、严厉闻名。
2014年12月底,江洲城址的调勘发掘工作启动,其间停歇了几个月,今年4月再次开工。每天清晨5点半,吴顺东和考古队员们便起床,一直工作到上午10点,收工回来吃早餐。午饭后休息45分钟,下午4点又出工,到了晚上7点半才迎着暮色回来。入夜之后,工作亦没有停顿,吴顺东还要整理白天的发现,直到凌晨1、2点才睡。
唐伍华说,“常宁在唐代以前的历史,几乎是一片空白。”这就意味着,考古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将会掀开一个大发现,填补常宁以及湖南的一段历史空白。
根据目前的发现,吴顺东指出,“江洲城址规模很大,在整个湘南地区都非常罕见。”而随着调勘工作的深入,以及正式考古发掘的展开,这片三角洲上或许还会有更多、更大的发现。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