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岩画考古调查揭开黑龙江省历史研究新篇章

  9月15日,黑龙江省文物局举办新闻发布会,公布了自2012年以来,由黑龙江省文物局、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兴安岭地委宣传部联合开展的大兴安岭岩画考古调查工作新成果。

  大兴安岭是我国古代鲜卑、室韦、蒙古等多个民族的发祥地和繁衍生息的地方,在历史上同属中华文化传承地区,遗留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黑龙江省考古学者曾在大兴安岭漠河与满归一带的深山里,发现“交唠呵道”彩绘岩画。近年来,大兴安岭地区文物爱好者又相继在人迹罕至的山峰岩壁上发现大量彩绘岩画。大兴安岭地委宣传部、黑龙江省文物局对此均予以高度重视,于2012年——2015年由黑龙江考古研究所组成岩画考古队,在当地政府的协助下开展相关调查工作。经过三年多的考古调查,在东起呼玛沿江乡狐仙洞、西至漠河西北的仙女洞岩画地点、北起黑龙江边的绥安站小黑石砬子“凤凰”纹样岩画、南至八十八岭岩画地点约16. 7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先后发现33处岩画点、1850余幅彩绘岩画。

  大兴安岭岩画大多分布在人类活动不易到达的群山深处、相对凸立的山峰“石砬子”的岩壁立面上。经调查,大兴安岭所发现的史前岩画全部为红褐色彩绘岩画,颜料属人为调合富含铁锰原料等红色粘合物质,人工直接用手涂绘。岩画纹样以人物和动物的为主,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人物,人物形态主要为双腿并拢或叉开,多数双臂平伸,有些人物可以分辨出男女之别,另外发现有人物形象头插翅羽冠饰;第二类是动物,有狼或犬、马、牛、野猪,鹿、虎、飞鸟等图案,另发现有一条“S”形,头上排列有四支立角状的“龙”纹纹样。第三类是其它,有相对比较抽象的日、月图案等。

  大兴安岭岩画为中国最北部的岩画遗存,大量岩画的发现和初步研究,证明了大兴安岭是孕育黑龙江乃至中国远古文明的摇篮,是早期人类繁衍栖息之地,填补了黑龙江省早期人类历史研究空白。无论是从人类学、远古史、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的角度,还是从人类早期思维意识方面,都为研究当时的社会关系、生业方式、思维方式、意识形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在中国岩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7月,黑龙江考省文物古研究所在开展大兴安岭地区岩画考古调查时,在大兴安岭地区呼中区碧水镇北的北山洞洞口岩壁上发现远古彩绘纹样。该洞穴已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被当地居民用大坟堆封闭。考古队执行领队根据该洞地理位置,以及洞口仅见的残存彩绘遗迹,认为该洞内应该存在重要的古人类文化遗存,提出应该将此当代坟墓迁出异地安葬,并对此进行抢救性考古清理发掘工作的看法。经过大兴安岭地委、宣传部与呼中区委、政府全力推进落实,北山洞迁坟成功。该洞穴为地质时期自然形成,洞口南向,直临山崖十分陡峭,呼玛河五条支流在此汇聚,东南隔河与呼中区碧水镇遥遥相望。洞口部前沿平顶南北进深长约3米、洞口最大宽约5.3 米。洞内因自然外力因素形成上、中、下三层台。洞穴纵深约 16.4米,由洞口进入向上形成陡坡。洞内上下高程差约 8.3 米。洞内宽约3.1——6.9米,相对高约2.7米。2014年8月——11月,黑龙江省考古所对该遗址洞穴内部进行试掘,布1×12米探沟1条,发掘深度约0.9——2.4米。经试掘,洞内文化遗存以洞口处较为丰富,地层堆积比较明确,共分8层:其中,第②层为鲜卑时期文化层,出土有夹砂黑褐陶片、铁镞、铁针、料珠遗物;第③——⑥层为新石器时期文化层,出土大量石片、石核、石叶、石刃、石镞、水晶料、玛瑙珠、玉石管饰等遗物。根据炭14测年,可以确定洞内洞外文化层堆积至迟从距今8000年开始;有一个木炭样品(第8层)获得距今11500年的结果,最后结论在正式考古发掘后应能确定。

  北山洞考古发掘最大收获在于发现了考古遗存与岩画共生关系,在北山洞洞口和洞内新石器时期文化层下均发现了彩绘岩画,这是目前已知国内、国际学术界仅见叠压在新石器时期文化层下揭露出的彩绘岩画,第一次将岩画的研究与考古学研究的科学方法结合起来,为大兴安岭岩画断代提供了可借鉴的依据。

  为科学界定大兴安岭岩画和北山洞遗址文化价值、学术定位及遗存断代,9月3日,黑龙江省文物局、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兴安岭地委宣传部邀请了北京大学的夏正楷教授、崔剑锋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的魏坚教授、河北师范大学的汤惠生教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乔梁研究员,在大兴安岭呼中区举办了大兴安岭岩画与北山洞遗址考古成果研讨会。与会专家认为:通过北山洞遗址的发掘,确认遗址内至少包含鲜卑时期和新石器时代的两大阶段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确认新石器时代遗存在大兴安岭地区首次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兴安岭地区考古学文化的编年体系的构建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在大兴安岭地区发现的大量彩绘岩画是对我国岩画类型的新补充,北山洞遗存的发现第一次将当地考古学文化遗存与岩画之间的联系的研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通过岩画题材分析和碳十四测年初步研究,北山洞岩画为新石器时代的可能性相对较大;大兴安岭地区考古及岩画研究具有国际性的意义,特别是在东北亚地区考古中更具重要的影响,有必要对北山洞遗存做进一步的考古发掘,引入更精确的发掘方法和多学科的介入,特别是考古遗址微环境及多种测年手段的应用。将考古学文化遗存与岩画的相互关系进一步明确。

  另外,黑龙江省的考古学者经过多年的岩画调查和考古发掘,又发现了大量新的岩画断代依据,特别是史前动物披毛犀、猛犸象、野牛等动物形象在岩画中的出现,以及在新石器时期考古层位下的岩画遗存,或许标明大兴安岭岩画史更为久远,或许黑龙江省远古人类活动的篇章会翻开更早的一页。(吴疆)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