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里找到“楼兰美女”:新疆在新中国首批重要考古发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一度轰动世人的“楼兰美女”,和古楼兰国并没有什么关系,而“楼兰美女”并不年轻,是一名强壮的中年妇女。

 

  1600年前,楼兰国活跃于丝绸之路时,她已经在那片土地上沉睡了2200年。她之所以被称为“楼兰美女”,仅仅因为她是楼兰地区考古发现保存完好、年代最古老的女性干尸。

 

  “楼兰美女”发现于1980年,该发现是新疆在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批重要考古发现,它对中外学者研究史前罗布泊人类活动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

 

  史料记载,楼兰是中国古代西部的一个小国,属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时,也就是秦朝初年,楼兰就已经建国,并控制着罗布淖尔的广大地区。西汉年间,楼兰一度成为汉朝开辟丝绸之路的重要保障。

 

  然而,1600年前,楼兰在丝绸之路上活跃了500年后,却神秘消失。直到1899年至1901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罗布泊荒原考察时发现它,沉睡了上千年的楼兰才再次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1979年至1980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电视纪录片《丝绸之路》,中国考古工作者乘直升机第一次目睹了已被沙漠吞噬的楼兰,并在这里意外收获了“古墓沟”、“楼兰美女”、汉代墓地等重要的考古发现。

 

  据已过世的新疆考古研究所原所长穆舜英所著的《神秘的古城楼兰》一书中记载,1980年4月,他们沿着孔雀河的古河道进入罗布泊考察时,在铁板河河湾南面的两座风蚀台地上,发现了暴露在外面的树枝和芦苇枝。起初,他们以为是古人居住地遗址,挖掘清理之后,才发现是两座墓葬,其中一座墓里躺着一具完整的古罗布泊人的干尸,她就是“楼兰美女”。

 

  这具干尸脸面瘦削清秀,鼻梁尖高,眼窝深凹,睫毛很长,皮肤呈现古铜色,头发是淡褐色,蓬松地散披到肩上。

 

  干尸脸部盖有一块羊皮,羊皮上覆盖着一个用芨芨草秆和香蒲草叶编织的扁筐,干尸上身用一块粗毛布裹身,毛布在胸前交裹处用削尖的小树枝别住,下身裹一块加工处理过的羊皮,头上戴着毛织的帽子,帽上插有两根雁翱,脚上套有一双毛皮翻在外的鞋子,鞋面和底是用粗羊毛线缝接的,没有袜子。

 

  干尸的墓内随葬品极其简单,除随身穿戴外,仅在头部放了一个和扁筐材料一样的小提篓,手臂处放了一把木制梳。

 

  这具干尸经测定,属于欧罗巴人种,年龄约在40至45岁之间,生前身高约155.8厘米,是一个强壮的中年妇女。

 

  鉴定显示:这具被称为“楼兰美女”的干尸,和楼兰没有关系,她生存的年代距今已3800多年,楼兰国出现时,她已经死去了2000多年。“楼兰美女”仅是当时人们借助古尸所属地,赋予她的美誉。

 

  近4000年前古楼兰人就会捻线织布

 

  考古人员通过对这具干尸的研究,描述出一幅古楼兰人的生活图景。

 

  大约在近4000年前,罗布泊地区生活着一支原始欧罗巴人种,他们使用火和石器、木器,有原始的畜牧业,依靠捕猎飞禽走兽为生,他们会处理羊毛,粗捻毛线,编织毛布,但毛布很粗糙,有点像“麻袋片”。

 

  研究中还发现了一个令众多学者大跌眼镜的现象:在古尸的头发根部、眉毛等处,藏有大量的虱子和虱卵的“干尸”,还有一只臭虫。虱子、虱卵的形体非常完整,虱子的触毛清晰可见,这在寄生虫学史上实属罕见的一例。

 

  寄生于人体的虱子,人死后尸体冰凉,寄生虫就会离开,而在这具尸体上,这些虱子居然对它们的主人“依依不舍”,与古尸相伴了近4000年,这个现象至今令生物学家迷惑不解。

 

  “楼兰美女”并非自然干尸?

 

  考古人员对沉睡沙海3800年而保存完好的“楼兰美女”,最早提出的是自然干尸的论断。

 

  考古人员分析,“楼兰美女”之所以保存完好,和罗布泊气候干旱,多热风沙,尸体来不及腐烂即已迅速脱水变干有很大的关系。另外,墓地建筑在高于地面7至8米的高台上,没有被水淹的危险,尸体上面的覆盖物为沙土、芦苇枝和红柳树枝,也利于尸体透风和水分蒸发,加之,“楼兰美女”死亡的时间在冬季,严寒的气候限制了细菌活动,避免了尸体腐败。

 

  2001年,新疆文物专家田琳在对“楼兰美女”进行保护处理时,发现“楼兰美女”身上涂有很薄的蛋白质类涂敷物,于是,她提出“楼兰美女”并非自然干尸的论断。

 

  截至2001年,新疆考古人员仅在且末县扎洪鲁克古墓群出土的干尸上,和楼兰古城属地的干尸上(包括楼兰美女)发现了涂敷物。而吐鲁番、哈密、民丰等地出土的干尸,没有发现有涂敷物。

 

  有专家认为,给尸体涂敷某种物质也许是葬俗。也有专家分析,可能是当时古楼兰人已经认识到通体涂敷这种物质,有利于尸体长期保存。这种做法与埃及人精细处埋干尸的方式有某些相似之处,不知道这是否说明“楼兰美女”生活的那个年代,古楼兰人已学会对人体进行技术处理,能制造出人体防腐剂一类的物质。

 

  □大事记

 

  ●1980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穆舜英带队,在古墓沟以东100公里的罗布泊北侧发现铁板河墓地,并发现“楼兰美女”。

 

  ●2002年12月至2005年3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伊第利斯·阿不都热苏勒带队,对罗布泊地区孔雀河下游谷南60公里的小河墓地进行数次考察和发掘,发现了“小河公主”的女性干尸。初步推测,小河墓地年代距今约3500年至4000年。

 

  □亲历者回忆

 

  考古充满艰辛危险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姓名:伊第利斯·阿不都热苏勒

 

  年龄:64岁

 

  职务: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

 

  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古墓沟、“楼兰美女”的考察,到近些年的小河墓地考古发掘,我应该算是中外学者中进入罗布泊地区次数最多、时间最长的人之一。

 

  和其他考古调查不同,沙漠考察不但辛苦,还充满了危险。

 

  记得有一次,我带领16个人去楼兰遗址考察,从大本营出发的时候,原计划当天去当天回,所以,大家每人只带了一天的食物,即:一壶水、两个馕和两块巧克力。

 

  途中,路线出现了偏差,我们在沙漠中迷路了。眼看两天过去了,我们带的食物吃完了,水也慢慢喝完了。第三天,我决定带领大家在夜间回撤,我让大家走前面,我走最后,走一段报一次数,以免有人走失。仅剩的水,我用水壶盖,一壶盖一壶盖匀给大家喝,实在受不了,就挤点牙膏给自己解渴。还好,我们当天回到了大本营。

 

  2003年,小河墓地大规模发掘,大量的设备物资运到发掘现场前,需要有人打前站,我被选为先遣队员,负责去寻找一条在沙漠里车可通行的“路”。

 

  那年冬天,我带领队员在沙漠里走了10天,行程达200多公里,在没有路的地方,探出一条可供沙漠车迂回行进的路线。

 

  小河墓地发掘开始,大家又遇到了难题,由于传统的探方发掘法,在基本堆积为流沙的小河墓地可操作性非常差。我和考古队员们只好在不断地实践研究中,摸索出一套特殊发掘方法。沙漠中考古季节性还很强,每年都是秋季开始进入工地,一直到第二年春天才返回。

 

  算起来,在小河4年的发掘中,我在沙漠中度过了3个元旦、2个春节。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