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物成日寇侵占深圳铁证

  在南头中学与南头古城之间,有一座当年侵华日军留下的碉堡,透过杂草树木,枪眼弹痕依稀可见,仿佛在无声诉说着当年日军的暴行。

  10多年前,深圳考古部门在南头古城发现日军占据宝安时期的碉堡、军刀等军用设施和一批生活用品,为日寇侵占宝安(深圳市的前身)的史实提供了新的铁证。

  令人恐怖的“日寇铁蹄”

  深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一兵博士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2001年11月,他和考古队在南头古城附近地表发现了一些解放前后的物品,便开始往下挖掘。12月底的一天,张一兵走过挖过的土方时突然踢出一支塑料牙刷,表面已经腐蚀,上面的字迹勉强还能看清,是“资生堂”三个字。张一兵就此询问工地的工人,工人们告诉他,这里挖出了不少这样的牙刷。有工人递过来另一支牙刷,上面“军用”两个字很清晰。张一兵预感到这可能是一个重大的发现。

  此后,除了此前出土的和从工人手中收回的200多件文物外,考古人员又陆续挖掘出土了700多件文物,全部为日军侵华时期在这里驻军遗留的物品。其中包括碉堡一座,水井一口,生活用品军用牙刷一批,上印日文的酒瓶一只、药瓶一只,另有马蹄铁一块、工兵铲一件、地雷一枚。

  张一兵介绍,有一个日军军用马靴的残件,仅残存前掌,厚牛皮质地,在黑色烂泥中掩埋了60年左右,仍保持着基本的外形、硬度和韧性;牛皮上满布着球面铁掌钉,两面穿透,看上去就令人不寒而栗。一些东江纵队的老战士说,这样的马靴非常沉重,穿上它,一脚可以把人踢伤,是名副其实的“日寇铁蹄”。

  曾在南头古城及周边共建十余座碉堡

  经过考证,日军占领宝安后,驻扎在南头古城的日军将用完的日常用品就顺手扔进护城河里,所以在护城河附近的100平方米形成了一个日军生活堆积层。张一兵告诉记者,日军在南头古城东、西、南城门各建一座碉堡,北门是一条通往乡下的小路。

  日军在南头古城及周边共兴建十余座碉堡,如今只剩下两座,三座尚存遗址。记者在南头中学东侧找到了其中一座碉堡,为钢筋水泥土结构,正面向西南,爬满了青苔和藤蔓,仰望上去,枪眼依稀可见,古老中透着沧桑。

  张一兵说,这座碉堡只残存了四分之一,主体为半地下式建筑,地面以上仅露出射击孔和堡顶,因此属于碉堡中的暗堡类型。碉堡内的钢筋与国产钢筋截然不同,质量好、强度高,横截面是圆角方形。

  令人遗憾的是,富有象征意义的修筑于南城门上的那座碉堡于2002年被有关部门拆除,钢筋给了干活的工人。

  鬼子兵嫖娼被追上房

  张一兵告诉记者,他在考古访问群众期间,曾听一位南头古城老居民讲过一个亲眼所见的故事。

  那位老居民说,一天他和小伙伴们正在街上玩,发现一个衣衫不整的日本兵,在房上拼命逃跑,一个日本军曹拿着马刀在地下追。原来,那时的南头古城很繁荣,酒馆、烟馆、妓院应有尽有,当时的妓院叫聚绣楼,有个鬼子兵嫖娼被军曹发现了,军曹哇哇叫着“八格牙路”,拔出马刀就砍,鬼子兵吓得满院子乱钻,最后跑上了房。那时房子都不高,鬼子兵就从这房跳到那房逃出了妓院,鬼子军曹就在地上顺着街道追,南头古城又不大,弄得满城人都知道了。

  倒着走押送日本俘虏到南头受降

  有位叫戴志浩的东纵老战士,曾给袁庚当过警卫员。1945年8月,日本投降,当时受降仪式在南头古城举行。深圳地区的日本俘虏分别由龙华、石岩等地押到南头,坪山有7名战俘,可以抽调的机动人员只剩下戴志浩一个。领导说,你敢不敢一个人押这7名日本俘虏去南头?他说敢,就带一枚手榴弹、一把手枪,从坪山徒步几十公里押着7名日本战俘到南头参加受降仪式。

  据戴志浩后来对儿子戴泽民回忆,当时心里还是挺虚,那时深圳周边到处是山林草木,一不留神俘虏可能脱逃,他不敢走在后边,在前边只能倒着走,一手拿枪,一手拿着手榴弹,如果日本俘虏有异动,随时准备拉响手榴弹与他们同归于尽。

  后来东纵北撤,戴志浩留下打游击。再后来,戴志浩先后参加了解放广州、深圳和惠州的战役,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唯有对这件事难以忘怀,无事的时候就跟戴泽民讲述当时的情景。

  收复南头城

  这是“第二大队”(即第四战区第四游击纵队直辖第二游击大队)解放县城的一次军事行动。1939年11月,日军抽调兵力进攻粤北,东莞、宝安地区兵力薄弱。王作尧率领抗日游击队第二大队封锁南头,断绝粮食供应,不断袭击城内外的日军。12月30日,日军撤城,王作尧率部收复南头(时为宝安县城)。这是抗战时期广东首次解放县城的胜利。

  (雷聃 整理)

  南头城保卫战

  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后,新安人民拒绝为英人工作,离港回乡,并在九龙和香港水域不断阻截英国货船。英军到南头城张贴告示,呼吁新安人民复工,遭到乡民袭击,伺机报复。清咸丰八年七月三日(1858年8月11日),英军2000余人、大小船只55艘进攻南头城,攻破西门,入城大肆烧杀抢掠。新安知县王寿仁率领官兵,在沙井练勇的配合下,与英军展开巷战。英军力不能支,渐次撤出南头城。此役打击了英军的侵略气焰,鼓舞了深圳及其周边地区人民抗英斗争的信心。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