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它山堰考古获重大进展 是四大水利工程之一

  “你们看,这是当时道路的遗迹,这是在河岸边筑的灶台……”昨天下午,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在鄞州区鄞江镇它山堰1号地块发现了宋元时期的古河道、石砌堤岸、道路等重要遗迹。

  修于唐代的它山堰是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以它为核心的渠首系统,至今在鄞江镇周边保留着丰富的水利工程遗迹。此次1号地块发现古河道等遗迹,为研究宋元时期鄞江水利建设史和经济发展史提供了新的实物例证。

  古河道曾沟通南塘河与古鄞江

  它山堰1号地块位于鄞江镇环镇东路以西、南塘河以南、鄞江以北,当地人把它称为“古城畈”。在此沿鄞江溯游而上约一公里,就有唐太和七年(公元833年)修筑的水利工程它山堰。

  记者了解到,此地的考古发掘已持续了数年的时间。2013年10月至11月,因该地块面临出让开发,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西北大学对其进行了先期考古勘探。2014年3月以来,又分两期对该地块进行了抢救发掘和遥感探测。

  记者在考古项目现场看到,被发现的古河道呈东北—西南方向贯穿它山堰1号地块,历史上曾经沟通南塘河与古鄞江。而据勘探和遥感分析显示,古河道长约280米、宽约20米、距现地表最深超过4.5米。

  是否有发现什么“宝贝”呢?据它山堰1号地块考古项目领队许超博士介绍,此次共完成发掘面积1070平方米,除了宋元时期的古河道外,还发现石砌堤岸、道路、灶、房址等遗迹,另出土各类遗物620余件。

  石砌堤岸有点类似于河埠头

  记者看到,被发现的石砌堤岸分布于古河道东侧岸线,其主体部分位于古河道与古鄞江交汇处,呈“凸”字形深入古河道中,有点像江南比较常见的河埠头。

  据介绍,堤岸内外共有石堤四排,由大小不等的石块垒砌而成,石堤内侧护坡分层夯筑,外侧底部打有木桩,十分坚固。其不仅可用于防止洪水对河岸的冲刷,在丰水季节应该也具有一定的船只停靠、货物转运等功能。

  道路遗迹位于地块南侧,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与古河道成交叉之势。路面两侧另发现有房址、灶等遗迹,鄞州区文管办主任谢国旗介绍说,这说明当时这里是有人居住过的。

  而现场出土的各类遗物标本,似乎也说明了这一点。记者发现,遗物以瓷器居多,很多都是碗、盘、盏等生活用具,包含了当时南方常见的龙泉窑系、建窑系、景德镇窑系的产品,以及本地烧制的一些陶瓷器。另有北宋中晚期铜钱出土,石器则有磨盘、夯头、柱础、秤砣等,生活气息很浓郁。

  对它山堰水利系统研究是种延续

  记者了解到,自它山堰之后,鄞江镇一带不断修筑了各类配套的水利设施,形成了复杂的渠首系统。据南宋魏岘所著《四明它山水利备览》卷上“洪水湾”条载:“去(它山)堰半里余,沙港之南,地名‘古城’。有小港,南属于江,今为沙所壅……”文中所说的“小港”,很有可能就是此次发现的古河道。

  这么一段已经被掩埋在地下许久的古河道,考古工作人员又是根据什么来推测它的“生辰”年代的呢?

  许超向记者介绍说,除了文献记载,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在此地出土的文物,“石砌堤岸内侧有石渣层,里面含有很多草木灰以及碎瓷片、碎砖瓦块。从这些遗物来看,可以定位这段石堤修筑及使用年代为宋元时期。”他表示,后来历经明清、近现代等阶段,古河道岸线逐渐收窄,底部逐渐淤积,才最终被填埋废弃。

  谢国旗表示,千百年来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间的交互影响,形成了今天的它山堰1号地块遗址。“这次发现对于自唐代以来它山堰所处的自然环境和水利状况的研究,以及此前发现的它山堰其他配套工程,是一个很好的延续。”未来,此地有可能申请成为鄞州区级文保单位进行保护。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